“转形”是不存在的问题——另解《资本论》补遗(1)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转形”是因为“简单劳动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出发点”(详见[马克思理论研究是有重要前提的——另解《资本论》(15)])才引起的问题: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只有所有企业使用的都只是简单劳动,所有企业的剩余价值率才都会相同,这样不同有机构成的企业就必然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了;但是,在现实经济社会里不同有机构成的企业却具有相同的利润率,这样一来,马克思只好提出他的平均利润和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形来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以为,之所以会发生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是因为各个部门相互竞争使利润平均化造成的——资本会从利润率低(诸如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因为使用活劳动少)的部门抽出转投到利润率高(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通过资本转投,各生产部门的利润就趋向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形”为生产价格。商品不再按价值(即成本加上剩余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即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出售了。马克思上述解决的方法存在下列问题:
首先仅就他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说法而言,这种资本转投只会使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低,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越来越高,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现实的情况是整个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是在不断地提高的;其次,从经济发展现实来看,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热衷于“拾荒”——大量使用“社会性潜劳动”!),资本实际是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向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有净流入。因为只有大量使用机器(先进的科技成果),资本有机构成才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才随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提高利润率;最后,只有假定全社会都是使用简单劳动,各部门的活劳动的剩余价值率才会都相同(人们常常没有注意到这一关键点)。但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劳动的复杂程度通常是很不同的,所使用的社会性潜劳动也是不同的,其剩余价值率就不可能是相同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般会高于甚至大大地高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马克思假定不同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同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事实!
我们知道,所谓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就是大量的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中的社会性潜劳动的部门。[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作用——另解《资本论》(63)]已经指出,在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的情况下,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总价值的构成公式变为:
W=C+VL+ML+MS+I+Mi
这样,资本在运动过程的增加量为ΔG =ML+MS+Mi。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即购买先进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增加(因而所体现的社会性潜劳动极大地增加,从而MS也极大地增加),而用于“购买”简单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L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减少(因而ML也相应减少)时,表现为ML+MS+Mi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就不一定是减少了,而是可以表现为不变或增加了,甚至大为增加!这样,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就可以是很正常的!只要认定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的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而且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也高,那么,所谓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就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必要的:
剩余价值率只能相同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所举的价值转形数值例子的表格
| 资本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 | 产品价值 | 利润率 |
Ⅰ,80c+20v | 100% | 20 | 120 | 20% |
Ⅱ,70c+30v | 100% | 30 | 130 | 30% |
Ⅲ,60c+40v | 100% | 40 | 140 | 40% |
Ⅳ,85c+15v | 100% | 15 | 115 | 15% |
Ⅴ,95c+5v | 100% | 5 | 105 | 5% |
剩余价值率可以不同的与时俱进的劳动价值论的表格
| 资本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 | 产品价值 | 利润率 |
Ⅰ,80c+20v | 200% | 20+20MS | 140 | 40% |
Ⅱ,70c+30v | 133.3% | 30+10MS | 140 | 40% |
Ⅲ,60c+40v | 100% | 40+0MS | 140 | 40% |
Ⅳ,85c+15v | 266.6% | 15+25MS | 140 | 40% |
Ⅴ,95c+5v | 800% | 5+35MS | 140 | 40% |
这个表格里假定第Ⅲ种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中相对的社会性潜劳动的贡献为0,其它生产部门活劳动对剩余价值贡献的减少是由社会性潜劳动的贡献来替补的。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