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开展激烈的竞争。如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后者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前者竞争。这种竞争是部门之间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是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率高的产品,或是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也相应下降;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与价格的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及由此引起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部门间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才暂时地停止下来。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以上是《政治经济学教材》有关平均利润率的叙述。很难从理论上否定以上说法,但现实世界并没有出现理论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现实世界并不是完全竞争状态,现实世界并不是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状况。显然前文有两个重要假设:假设完全竞争,假设资本流动完全自由。有些行业其实是有投资壁垒的,资本并不是可以随意而入的——即便是该行业利润率很高——但并不意味资本可以流入。
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越接近资本自由流动的行业或许在实际上会有一个平均利润率,但这需要进一步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