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突围》比较火(又名人民的名义2),故事发生在《人民的名义》反腐风暴半年后。
剧集一开始,“尺度”就比较大;
抛开里面的明争暗斗不说,各种人物关系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以至于有朋友不解地问我:你们国企都敢这么“任人唯亲”么?
看,中福集团文宣总监齐本安、京洲中福总经理石红杏是中福集团董事长林满江的师弟、师妹,京洲能源总经理牛俊杰是是石红杏的老公,京洲能源董事长皮丹仗着自己老妈程端阳是林满江的师傅,想让老妈开口给自己换个工作……
任人唯亲,不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也会在某些案情通报里看到,某个违纪违规人员的有个罪名就是“任人唯亲”。
但实话实说,《突围》的确反映了真实的职场生态。
不要说在私企,即使是在国企,也存在不少“任人唯亲”的现象。
我有一个老同学,目前混的不错,他本科毕业后进了一个央企。
那时候央企的招聘还没有那么多严格的程序。因为只招一个人,当时的招聘负责人,直接找到了我们学校,也就是他的母校,让老师推荐两个在学校表现不错的人去面试。
同学PK掉另外一个人,幸运入职,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那个负责人正好是他的老乡!
如果单看到“校友+老乡”这个层面,这不是妥妥的“任人唯亲”么?!
事实真的如此简单么?
那个负责人之所以找自己的母校,找自己的老师推荐,最好又选定了自己的老乡,说白了就是节约信息搜寻、甄别的成本。
这正是理性经济人的做法。
因为自己在同一所学习读过书,所以对自己母校的学风、学生整体素质等有深入了解。加上推荐老师的信用背书,更让招聘负责人对面试的两个人都了基本的整体判断。其中一个还是自己的老乡,那就更好了。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个负责人,面对两个陌生人,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老乡有种天然的信任感?
都不认识,也不确定这两个人在入职后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那为什么不选一个更让自己信赖和放心的人呢?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学过经济学,没有深入了解“信息成本”、“理性经济人”这些概念,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却无一不暗合着这些经济规律;
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是,暗合人性。
“任人唯亲”,不仅现代职场常见,古代也不少;
刘邦创业打天下, 除了张良、韩信,其他你能喊上名字的开国功臣,大半是他的同乡,如萧何、曹参、樊哙等。
这种找老乡、找熟人等现象,看上去是“任人唯亲”,实际上好处也不少。
1、熟悉,减少判断选择时的信息堵塞。
以《突围》里林满江任命自己师弟齐本安为例,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林满江是会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去应对,还是找一个自己不怎么熟悉、他干啥自己多多少少都有点不放心的人去?答案不言而喻。
再看看的刘邦的例子,如果不是对刘邦这个人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卢绾、樊哙这些老乡,敢跟着他去搞“造反”这件事么?
校友、战友、老乡、同学、同事……这些标签背后,代表的是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是战斗经历。更不要说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相同的经历,彼此的熟悉,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信息较为充分的占有,有助于人们在做决断时,更加果断,也更加准确。
2、熟悉,更容易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内耗。
职场中,有多少人,不怕加班,不怕难缠的甲方,却怕了那些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和“内斗”。有多少人,离职不是为了待遇,不是为了KPI,而是和上司、同事相处不愉快。
为什么职场上会有这些沟通不顺畅,甚至是“我本有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感。
因为不信任或不足够信任,所以对方的话要想想到底有几个意思,让我做的事情不会是费力不讨好吧,出了问题不是我背锅吧……
相反,熟人之间,更容易开诚布公,更愿意为对方吃亏,也更容易对偶尔的错误有包容之心。
3、熟悉,即使不能好聚,也尽可能做到好散。
有一个人离职后,因为奖金没发和公司搞得不欢而散。人力部门和法务部门都和他做了不少沟通工作,他却颇有点油盐不进的感觉。
差不多时间和他离职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同样也是奖金没发。
公司相关部门在和他沟通时候,就大打亲情牌,你看你和公司领导都是从一个厂区大院出来的,不要闹得大家都不好看。
最后,这个人接受了和解,撤回了仲裁申请。
而那个坚持仲裁和去法院起诉的人,则算是彻底和公司撕破了脸。
不管是顾及面子,还是为了日后好相见,一般人都不愿意自己在熟人圈子里落什么不好的名声(虽然是维护自己利益,但和公司打官司,难免会给人难缠、爱搞事的印象),所以更容易“好聚好散”。
以上是为什么自古到今,职场上都不乏“任人唯亲”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招聘会有内推渠道、会设有“伯乐奖”的原因。
最后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纪律监察层面所打击的“任人唯亲”,与我们所谈的“任人唯亲”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不管所任用之人的德行、能力,只是因为和自己关系好,就硬要把他推到某个位置上,这当然是完全不可取的。
所以,《突围》里那些让人感觉是“任人唯亲”的现象,不如说是“举贤不避亲”更为确切。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干事、能干事,还能干成事、不出事,何必在乎他是不是某个人的亲戚,某个人的同学呢?
为了划清所谓“界限”、严守所谓“底线”而错失人才,才是对企业最大的不负责。
企业想要稳定发展,避免遭逢大量的人员流失,长期陷入招聘的困境中,就需要从根本的育才、留才做起。
专业的HR需要协助企业,管理员工的情绪,拟定具有提升内驱力的制度与活动,让员工可以对企业有高度的投入,并且协助员工个人与组织的双向成长。
HR需要留意员工的归属感、创造更多优良的员工体验,不光只是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协助企业持续成长的专业顾问。
优化招聘流找准方向了,但程效果还是不明显;
和员工交谈中,员工不说真实感受,深感无力;
发现员工已经精神性离职,没有工作热情......
HR面临着众多挑战。
首先是组织架构设计。
组织怎么匹配战略?用事业部制还是矩阵式?设多少层级?
各个部门的责权利怎么把控?怎么保障部门协同效率?
怎么设置关键岗位?因事设岗还是因人设岗?……
其次是人才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
短期来看是人才盘点,中期来看是人才梯队,长期来看是继任计划。
因为人才梯队是静态的,继任计划是动态的,包含了招聘计划、培养计划、轮岗计划、带训计划等。
其中还牵涉到人才识别和人才匹配、岗位职责划分、任职资格体系、晋升管理、领导力素质模型等一系列问题。
要做好组织与人才发展,必须要对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