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周期的运行——基本原理
在前面假设的平稳社会里,如何让经济增长,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干预,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可以让原本平稳的社会增长。例如货币的出现,由于节省了物物交换双方大量的辨别时间,使交换活动更为频繁,买卖更为容易,即使产量没有增加,人们闲暇的时间也增加了。又例如耕牛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加的闲暇时间,是因为人们学会了使用耕牛的力量及时间,并节省了自己的力量与时间。
在这个简单社会中,如果耕牛的使用使粮食产量增加,且养育耕牛所花费的时间小于产量增加所需要多耗费的时间,那么,在最初使用耕牛的人,可以降低每一产量的时间,如果按照上期市场平均价格出售,便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如果社会处于供给不足阶段,那么,随着这个社会里不断有人使用耕牛,便逐渐满足了需求,此时不会有危机,但已经呈现出经济上升态势,这就是穆勒与萨伊所处时代的环境。耕牛的使用逐渐增多后,每一头耕牛所带来的时间缩短的整体比例开始下降,例如第一头耕牛可以缩短一个人10个小时,那么第二个人使用则仅比第一个人提高了1倍,第三个人使用则仅增长50%了,第四个人就只剩30%了,尽管如此,在整体看来,产量增加依然是快速的。
如果需求有个限度,既粮食生产到一定程度后已经满足了这个社会里所有人的需求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耕牛使用,产量再增加,需求也跟不上了,于是人们开始考虑减少耕牛。这就是凯恩斯所发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并试图通过各种刺激方式增加需求。当然,如果在耕牛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那么,满足需求所需要的牛会多一些,经济增长的时间也长一些。如果这个社会里有个ZF,他看到了耕牛减少所引发的“经济增长下降”,便出台了货币政策、ZF购买的刺激政策,短期看可以让人们继续使用耕牛,但长期看,耕牛还是会不断减少,因为需求没有变,相反,却会使社会产生滞胀现象。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中,任何一次影响时间价值的技术、发明、发现的出现,都使经济得以增长,增长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增到递减的过程,递增的过程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而递减时则体现为经济萎缩。只是,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经济周期背后的时间价值,而只将眼光放在如何防范经济增长下降上。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的重大发明,都是在提高时间价值的,但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时间价值提升的速度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快了。
人类社会最近一次大范围提高时间效率是计算机、网络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在计算机技术使用的初期,其强大而精确的运算能力快速缩短了人们复杂计算的时间,更快地完成了以前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运算。因此,当这项技术逐渐普及到高端制造业、大工业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呈现了高速的增长。但是,当计算机技术的运算能力得到大范围普及时,他对社会整体时间提升的能力就在减弱,使经济增长看上去“下降”了。
因此,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固有的社会整体时间价值因基本需求的消耗外,更重要的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时间价值增长。这是熊彼特技术创新论的基础,但他却没有点明时间价值是支持技术创新的基本。而且,提升社会整体时间价值的方式很多,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创新,只是技术创新是可以最直接观察的现象,例如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7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种革命性的制度变更也是提升社会整体时间价值的方式。因此,时间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补充,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劳动价值论的见解,或者可以称为社会价值论。
四、现代社会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为构成经济社会基础的人、组织都是复杂的,因此,除了时间价值提升这个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起到了加速或减缓时间价值提升的进程。这其中,货币、投资、需求行为首当其冲,这些因素影响或适应经济周期的进程,除了特殊的时段外,并不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等政策长期不可行的原因。
1.货币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价值的表现形式,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储藏时间价值的功能。简言之,存钱是对过去付出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的储藏,消费是购买他人劳动时间价值的支出,辛勤工作则是为获取符合自身劳动价值的等量货币作为计价。因此,货币的基准要求是币值稳定。
从时间价值角度看,货币的出现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在提高早期人类社会物物交换下的低效率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而言,信用货币在计量时间价值时,还受到信用本身的价值所决定。
如果比较实物货币(如黄金)与信用货币,其对时间价值计量的内涵上是有相当区别的。我们可以看一个场景,假设从蒸汽机发明到现在,世界上没有信用货币而都是金属货币,而且金属货币的总量不变也不会消耗,那会是什么样子?不难判断的是,金属会显得越来越值钱,因为单位时间里被生产出来的物品要比过去多得多,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说,是CPI不断下降。经济增长CPI却在下降,这与我们熟知的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有很大差异,但这是事实。
物价下降并不代表经济衰退,相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物价总是会有所下降,这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致: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时间下降,其蕴含的时间价值也下降;二是货币不变的情况下,获取货币的时间在增加(既货币本身的价值在增加),因此,体现为物价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由于获取货币的难度增加,使社会认为经济存在问题,在信用货币的环境下,表现为货币紧缺、利率提高,看上去阻碍了经济增长,发行货币以弥补看上去的不足就成为首选。
经济高速增长时,货币发行是对减少获取货币成本的促进,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加速减缓埋下不良的种子。由于货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时间价值计价,当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增加而认为增加货币时,人们并没有关注到时间价值的改变,因为此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太大,经济增长速度太快,相对少量的货币增加对价值计价产生的影响被掩盖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储蓄上,货币的人为增加,其实质是对原有储蓄的蚕食,但这并不是说是绝对的蚕食,如果处理得当,适当的货币增加可以让经济增长更稳健。
有鉴于此,在经济周期中,特别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如何平衡货币需求成本增加与货币适当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经济增长进程的重要因素。固定利率环境下,其表现信号为银行整体在当前市场利率下的借贷情况,以及市场实际需求的寻租行为的多少。如果能够适当缓解因经济增长导致的货币需求成本增加,似乎就已足够了,反之,在经济增速减缓时,逐步收回以前所发放的多余货币,市场就会回归自我运行的态势。
2.投资的作用
在投资领域,货币只是一种工具,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除了消费外,最重要的当属投资了。投资是供给的基础,投资的目的是希望获取更多的时间价值或者让更多的人获取更高的时间价值(捐赠、教育子女也属于投资,但将资本投向恐怖主义就不是了),经济个体在选择投资时常以自己对投资时间价值的判断进行决策,对于社会整体而言,这种综合的投资效用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不同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果并不一样,因此,投资的方向才是左右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表现形式。按照对时间价值促进作用分,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型投资、改进型投资和创新型投资。基础型投资主要是针对当前已有生产效率的投资或简单扩大化再生产,改进型投资则是对当前生产效率提升的投资或改进型在生产,创新型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是全面提升现有生产效率的研究或投资。创新型投资是一种高收益投资,同样,也是高风险投资。
三种类型的投资决定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模式,如果社会化大投资是以第一种投资为主,那么经济增长就进入较容易衡量的时期,体现出的模式有点“平庸”,这种模式下的经济增长表现为:扩大供给满足需求——供给过大超越需求——供给减小符合需求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就体现为经济周期的高点和拐点,表现形式就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危机。
在危机阶段,为了使经济“恢复”高速增长而采取货币政策,虽然面上刺激了“需求”、暂时缓解巨大的失业压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高社会价值,只是在人为积累泡沫,还容易影响财富分配模式。因此,在这种投资模式下不应简单地采用货币供给方式刺激经济,而是通过调节过剩行业的规模、增加ZF支出、降低杠杆等措施,使经济增速减慢得以缓解。
如果社会化大投资是以第二种投资为主,那么,经济增长就呈现出较为稳健的态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并日益体现出更高的时间价值,使生产扩大不断有序进行。当然,对相对落后的原有投资而言,其面临的压力将会很大,值得庆幸的是,社会经济整体增长情况良好。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深化与进步,每个部门都不断地涌现出更有竞争力的技术出现,因此,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这种投资。不过这种投资的效用也表现为先边际递增然后再递减,同时,技术增加领域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使得新出现的技术带来的时间价值边际效用的影响不断减弱,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整体社会价值的增速越来越趋于平稳的原因。
最让人振奋的,是第三类投资。这类投资对社会、对经济增长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因为这类投资所产生的效果,可以极大地改善效率或缩短时间。这类投资,不仅仅是指生产型的投资,还包括管理咨询、财务顾问、制度完善等服务型的投资,其带来的效果以缩短时间为主要表现。但是,除了生产型投资外,其他投资较难直接从经济数据上反应出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