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概念的模糊性及其引发的得失与治理
2024.2.29
据说,思维是大脑里的概念运行(虽然作者认为,思维多是感官信号的运行),这个概念确实能反映如今人类文字文明里社会关系处理的基础---因此、对“概念的模糊性及其引发的得失”应予以特别注意和足够重视,作者就谈谈自己这方面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先介绍一个事例说明概念的模糊性。
作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人类历史发展是进步的、退步的还是循环的?---发散多视角评判”。于是,从人的“生产力”视角看大家几乎都认为是越来越厉害、因而是进步的(其实,从个体的能力看,就未必如此---例如原始人的野外生存能力绝对不是今天城里人可比拟的)。但是,对某些概念(例如,制度、文化、生态环境、人性)就有相反的争议了---正方:制度是进步的、因为生产成果的分配越来越让更多的人受益,反方:原始社会更民主、因为像尧舜禹的禅让都是基于其为大家服务的能力与业绩;正方:文化是进步的、因为世界贸易甚至不同文明的战争让各种文化进行交流融汇从而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反方:是退步的、因为文明的多样性在这种状态下减少了(如玛雅文明、印第安人文明几乎被没西方文明消灭);正方:生态环境是进步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使用清洁能源因而减少了柴火煤炭燃烧带来的碳排放硫排放,反方:是退步的、因为污染日益加重、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正方:人性不变导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与和平交替循环,反方:人性是可变的、人类越来越厌恶暴力掠夺并热衷于创新的兴趣、越来越富足的环境将祛除人性中的恶。
课后,有学生陪我走时又提出:从人类历史看人们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进步的。我反问:如何界定“生活质量”?如果从人均寿命、受教育程度以及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看,你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从人和人的攀比带来的心理痛苦看,你可能是错的;经济学上有一个痛苦指数即“失业率+物价上涨率+人们的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从这个指数看,很多人的生活质量应该在下降。
从上述事例可看出,人们的思维里的概念元素往往各有各的“内涵”,或者说,人们对概念的界定是以某具体现象做“内容”的;于是,人们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实际是模糊的--这在社会学、人文学领域几乎普遍存在,这显然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因此:
下面谈谈概念的模糊性引发的得失。
得:一个抽象的概念犹如符号,可以聚集人群形成组织合作力量,例如:“国家”概念、让大家都认为是同一个群体的人,于是,彼此亲近抱团合作;至于国家的内涵到底如何界定,人们可以先放到一边去不必较真;有了一个共同的符号连在一起、就产生了情感的认同。例如“民主”概念,几乎大家都觉得是现代社会进步国家的标配,于是,各国都提倡这个价值观;于是,各国人民对自己国家都产生了现代性认同感,因而有利于形成组织合作力量。
失:由于人们对一个抽象的概念会各有自己的定义以体现自己的情感利益诉求,因此,彼此之间一定会产生彼此对立的矛盾,组织合作力量也会因之削弱甚至垮塌。
那么,从语言哲学视角看,如何让“概念”的生产与使用带来更多的积极力量呢?
建立概念分级管理机制,即:对社会生活中使用的概念按照其使用量、频率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程度三个维度进行分级,三个维度得分越高的越要允许概念界定的自由讨论、其使用越要科学论证并越要严格其使用程序,这样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就越严谨从而达成最大公约、从而越能团结大多数人的力量,促进组织合作生产力的巨大激发。一句话,不能含糊的绝不能模糊---政治法律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范畴大致属于这一类,而人文艺术类语言与符号则可以赋予广泛的自由弹性。
注释:由于自然科学语言本来很严谨并且一般已经是科学家共同体达成了统一的认知的,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是,其语言生成机制是值得社会科学借鉴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