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管理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
文/燕中伟
——
笔者的话: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人是从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进化而来的。然而,进化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是基于大量的化石证据、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对于人类进化的具体细节和过程,这是《进化论》未深入完善之处。正因如此,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这看似契合《进化论》的思想,但又存在争议。因为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恩格斯提出的劳动主要指劳动生产的劳动,即体力劳动,而忽略了脑力劳动对猿向人进化的重要性。如今,笔者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统一起来,重新探讨猿是如何实现向人进化的。
-
怎样才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追溯人类起源的根源呢?那便是一个古老,且直至今日仍在演绎的社会关系——战争。战争,不仅是强力 的体力劳动表现,也是紧迫的脑力劳动表现。而且,持续的战争本身就是生存与死亡的对决,是丛林法则中最为血腥的体现,也是刺激进化的较为有效手段。
-
当然,追溯猿实现向人进化的这个根源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作用?找到了猿向人进化的真正原因,也就找到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向。
——
一、巨变之前,古猿惬意的生活
人类管理并非向来就有,而是在自然界运动过程中,于必然与偶然交错的时期,在不得不出现时应运而生。
“在一千五百万至八百万年之间,地球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洲大陆开始分裂。持续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山脉开始隆起,从非洲北部到南部,从埃塞俄比亚到莫桑比克,出现了一条大裂谷。在东非大裂谷的西部,高耸入云的巨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湿润空气,使东非降雨量急剧减少。在这片大型古猿生存的土地上,地表一马平川,河流和湖泊非常稀少。在东非大裂谷的两边,生命开始了不同的进化旅程。对于大裂谷西部的大型古猿,它们逐渐演化成了大猩猩、黑猩猩和狒狒,它们是与人类血缘最近的动物。但是在大裂谷东部,接着是大裂谷的北部和南部,由于降雨量减少,热带雨林逐渐消失,大型古猿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们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摘自大型记录片《突变》)。
-
这无疑是自然界为古猿向人转变所提供的自然平台。我们可以想象,在古非洲热带雨林消失之前,大型古猿在其中的生活是何等的自在逍遥。正如赵忠祥于 2008 年 9 月 18 日主播的《大猩猩》中所展示的那样,那是一群生活在刚果热带雨林中的人类近亲。它们一年中的多数时光都在近乎密不透风的密林中度过,在密林中穿梭,偶尔到草坪寻觅食物,多个家庭相聚但无界限,彼此保持默契和谐。一旦进入密林,就如同进入一个难以寻觅的深邃之处。大自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食物,因而它们无需划分地盘,在那密不透风的林子里,食物丰富异常,划分地盘反倒徒增无谓的劳作。它们懂得用石头或木头砸碎坚果,懂得用木头垫高以获取高处的食物。彼此之间的争斗通常只是雄性为争夺配偶而起,但都会尽可能避免流血,往往只是相互威慑一番便偃旗息鼓……我认为,在古非洲的热带雨林未遭受灾难性破坏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是这般自由自在地在那片密林之中,和平又惬意地生活着。
-
二、巨变之后,生存的艰难,必然掀起群体之间斗争
然而,自然的突变致使大型植被逐渐消失,大地变得荒芜贫瘠,生存危机降临在这群大型古猿身上,从而引发了非洲古猿的第一次向外迁移。
-
在此,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出现了:那些留在原地、生存面临危机的大型古猿,还能否维系在密林中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还能否像在密林中那样自由自在地到处觅食,而不被同类驱逐?
-
从人类有史料记载以来充满战争这一事实可以推测:当古猿从树上聚集到地面时,它们在密林中的绅士风格已然消逝。如今,它们需要大片领地来满足食物需求,对领地的争夺使得古猿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于是,同类为了生存而对领地展开争夺,进一步将古猿的生存推向生死边缘。要么被同类杀死让出自己的领地,要么想尽办法守住领地以维持生存。
-
翻开人类的历史,那种充满血腥的杀戮至今仍在延续。战争绝非在人类形成之后才开始,现今自然界中的动物在地盘攻防上依就费尽心机。又如肯尼亚纳塔鲁克(Nataruk)地区遗址。就是一个距今一万年的古人类战斗遗址。研究团队发现了至少 27 具人骨遗骸,其中 10 具尸骨上有暴力创伤的痕迹,骨骼创伤分为锐器伤和钝器伤,攻击者用钝器砸击头部和膝盖,造成致命伤害,一些死者的手腕、肋骨、足部也有骨折等暴力所致的损伤。此外,至少 5 位死者的头颈部有弓箭类抛射物的穿刺,还有三片来自他处的黑曜石锐器嵌进死者的头骨与盆腔中。另外,英国爱丁堡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欧洲西北部发现的2300多件新石器时代遗迹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曾被武器殴打或受过致命伤,还发现了一些集体埋葬的遗骸,表明社区层面曾发生过冲突。等等。
-
所以,我们难以想象已经失去丰富食物来源的非洲古猿会宁可饿死也不去争夺他人的食物。这或许是大型纪录片《突变》所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它的观点与大众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猿向人的演变是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的。然而问题在于:当今人类已然制造出太空武器这一事实,我们却无法找到自然促使人类制造这种武器的缘由,制造它究竟有何用途?因此,我们不应将古猿想象得过于厚道和温情。战争并非人类的独创,整个自然界的生存都处于弱肉强食的生物链循环之中。人类自然也不例外,自史料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本身并非秘密。但是,为何我们总是对古猿向人类转变的那个时期抱有特殊看法?我们深知自然界的食物链是一个相互吞食的链条,遵循着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然而,从动物界到人类之间的那段历史,正是古猿向人转变的时期,在大众科学家们的眼中却出奇地和平!甚至人类就在这段所谓的和平史中产生了!显然,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
战争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关系,至今仍在延续。可以说,倘若当时的族群之间没有战争,就不存在社会关系,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比如中国近代史上闭关锁国的那段时期,当世界西方国家大步迈向资本主义时,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也就是说,即使在现代文明中,闭关自守也意味着发展的停滞。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类人猿在没有社会关系的情况下独自进行演进和进化,是多么不可思议!因此,若要真正了解人类的起源以及原始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就不应撇开当时重要且唯一的古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战争。还原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一同领略古猿向人转变的真实历程吧!
-
三、艰苦的生存斗争,促使群体向集体转变
由于自然界的变迁以及非洲大陆的巨变,生活在树上的大型古猿被迫来到食源贫乏的地面生活。为了寻觅新的食源丰富之地,非洲古猿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迁移。即便如此,留下来的古猿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它们体型庞大,体重通常在 150 到 200 公斤左右,即便是如今的大猩猩也大致如此,因而食量很大。相较于过去的密林环境,现在它们需要广阔的地盘才能满足食物需求。虽然已有不少同类迁走,但就这里所能提供的食物量和留下来的古猿的食物消耗量而言,它们依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所以,对领地的争夺成为了留下来的每个族群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存的必要前提。即便这段历史难以考证,但从当下的动物世界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这是真实情况的延续。
-
领地的划界,是古猿群体向集体转变的首要特征。边界的划分不仅区分了群与群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树立起了群之间的对立。古猿向人类的转变由此拉开帷幕。
-
起初,它们较为传统,通常是首领与首领之间的驱逐。被打败的首领带着自己的群体(当时主要是妻儿)四处流浪,实际上是去寻找下一个自己能够战胜的群体。当时,它们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所谓的迁徙只是漫无目的地行走。处于中心地带的古猿群根本难以走出,因为很难跨越层层叠叠的其他群体的领地。争夺领地是它们不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否则只能走向灭亡。与雨林时期相比,当下的生存极为艰难,战斗也日益激烈。如今设想当时的情形,虽然不像后来人类战争那样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厮杀得杀声震天、尘土飞扬,但在那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必定是终日不得安宁。
-
或许在某次战斗中,一个名叫望山的首领眼看就要落败,他们每天都被驱逐,已经流浪了许久,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身体虚弱。就在这时,他的妻儿们群起相助。众人合力之下,对方的首领被打死,他们取得了胜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这次偶然爆发的团结让望山有所顿悟,如果以后对妻子们好些,关键时刻就能得到助力。人类历史以来,实践是智慧的摇篮,危机是智慧的敲门砖。当历经几十万甚至于几百万年生存的坚苦磨砺,古猿的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着人类的进化,从而为人类智慧的发展夯实着坚实的基础。
-
拥有了领地还需要有守护的能力。有了第一次群攻的成果和望山的醒悟,后来的战斗不再只是望山一人的事。此后,望山对妻子们关爱有加。在妻儿的帮助下,历经漫长岁月,经历了无数场战斗,望山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领地。然而,时间一长,来攻击的不再只是首领一人,而是群体出动。望山措手不及,被打败,甚至出现了人员减损。再次开始流浪的望山,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自己还是太过传统。他曾无情地将长大后的儿子赶出群体,让其独自去战胜别的首领以取而代之,从而导致自己群体战斗力薄弱,望山满心悔恨。就在这时,一个身上带伤的古猿向他们跑来。望山一看便知情况,肯定是被打散的其他群体的成员。于是,望山做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将其收编进群。
-
个体的流浪汉也很愿意加入一个群体,这样生存的几率就多了一份保障。过去只有首领独自守家的时候,他的妻儿们一般对外人不理睬。那时单独的流浪汉还算过得逍遥自在,在这家待几天,在那家待几天。倘若遇到体弱老病的首领,还能趁机取而代之,瞬间成为有家有室有领地的“贵族”。随着时代的变化,那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被一个人发现,哪怕是刚出生不久的幼崽,一旦发现陌生人也会通风报信,接下来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所以,如今一旦落单的个体,只要有群体收留,那便是求之不得的。
-
群婚制,正是从这里开始的。群婚制的形成,摆脱了古猿的近亲繁衍,为古猿繁衍的基因优化提供了条件。
随着外来个体的加入,群里的人员越来越多,人多事杂的问题逐渐凸显。
-
怎样才能让大家安静下来,最好能服从指挥,从而避免内乱呢?望山在世时,因为这些人都是他收编进群的,大家都默认他的首领地位。但如今望山因年事已高去世,群里群龙无首。过去,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通过杀戮,谁最后胜利谁就是首领,谁就拥有统治权。但现在,以杀戮的方式解决首领问题已经不合时宜。
-
于是,一种强烈的交流意识逐渐显现出来。语言正是在成员们面对群体中的诸多问题而不得不大量交流时便产生了。
语言的形成,有力地推动着群体向集体的转变。成员们通过语言交流,共同商量出更高效的觅食策略,不再是各自盲目寻找。或者当遭遇其他集体的攻击时,能够用语言迅速协调防御部署,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位置。在分配劳动任务时,通过语言清晰地传达谁负责采集,谁负责狩猎,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生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进行大量的交流,他改变了首领的选举方式。过去,群体的首领是通过生死的战斗来决定,胜者为王。直到今天的动物世界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但是在古人群里,他们则是通过人人参与选 举的方式选出首领。
-
这一根本上的变化,决定了古猿实现了向人的转变。实现了自然界是群体向集体的转变。因而也实现了自然界中动物群体的管理模式,即“单向式”向人类集体管理模式的转变(见图1)
图1便是单向式管理模式,即,整个自然界中群体的管理模式。
图中:
A——这群体中的首领。
H——为成员。
箭头表示作用的方向。
意思是说,A对H存在着一个统治力,反之则无。在这个管理模式中,A的意志就是群体的意志。如有谁不服从,就要受到A,即首领的惩治,严重的甚至被驱逐出群。对于群体性生活的动物来说,被驱逐出群是最严厉的惩治。因为落单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其它猛兽攻击,同时也会失去群生活的乐趣而孤单。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豺狗群的视频,首领是少见的雌性,每次群里获得食物,都得先让其饱腹之后,才让其它成员来分食。
-
当然,如有某个成员自认为自己比首领强大,它便可以杀死或驱逐除首领,自己便能顺利地取而代之成为该群的首领。
随着自然的突变,为了生存,使古猿群之间形成了艰苦的生存斗争,通过几十万年身理和心理的进化,动物群体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古猿群的繁衍和发展,新的管理模式,在长期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慢慢形成。便是人类集体管理模式的形成,如下图2。
图中:
A——为管理者,即当时的酋长、首领。
H——为集体成员。
箭头表示作用的方向。
图 2 展现了人类产生的第一个集体管理模式,亦是人类形成的标志。其管理原理正如箭头所示:A 对 H 存在管理作用,反之,H 对 A 具有监督作用。由于此管理模式仅由 AH 构成,故而称为简单;又因管理原理为首尾循环,故称作简单循环式管理模式,简称“单循式”,这也是原始部落时期部落的集体管理模式。
正是这个管理模式促成了人类第一个集体的形成,从意义上实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平等地位。
-
从图 2 能够清晰地看出,A 对 H 施加管理的作用力,而 H 则对 A 形成监督的反作用力。在此管理模式中,管理属于相互直接作用的关系。再者,A 的产生是获得 H 的公认,并由大家推选而出。正如恩格斯所写:“氏族有议事会,它是氏族的一切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可以任意撤换酋长和军事首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72 年版第 82 - 83 页)。因此,H 决定着 A。,又由于AH之间每天都生活在视野之内,生活在互助合作之中,A 一切管理的行为,又时刻受到 H 无处不在的监督。于是,A 在受到决定和强有力监督的作用下,不得不高度自觉。反过来,A 的自觉性,自然赢得 H 的信任和依赖。为维护自身利益,自然促使每个人都会积极地向 A 指出集体中有违背集体原则、集体意志和集体利益的人的行为,进而形成管理的良性互动。H 之间仿佛编织起了一张无形而强大的监督之网,如图乙所示。每一个节点都紧密相连,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正因如此,在如此强有力的监督作用下,使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高度自觉起来。这不仅创造出了自然界中第一个生物平等的世界,更是彰显了自然界中一种新兴文明、集体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