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读福山的《信任》,觉得比较有意思。《信任》主要讲了不同的社会中人与人不同的信任形式和程度对于经济、组织的影响。既然“信任”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人与自我的这种关系又叫什么呢?姑且用“信念”来形容吧。
前两天在西村外面买核桃,简单地和卖核桃的妇女交流了下。原来她来自新疆,每天早上八点出发,直到晚上十点收摊,已经好些年头了。突然间,我有些感动,几年早出晚归如一日,迎来了多少学生,又送走了多少学生,这是一位妇女?她有怎样的信念支撑着她?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比如园区保安和清洁阿姨。我时常在思考,人生短短几十年,每天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劳动,难道他们不会感到厌倦?他们有怎样力量在支撑着自己?
小时候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很不错,但是自从上了初中,才发现一个老师一般都会教两个乃至更多的班级,一天之内要在另外一个班级重复讲同样的内容。一天之内重复,送走一届学生,再向新来的一届重复,然后自己的人生也在这样的循环中消耗。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去?
再回到自己的身上,作为学生身份的日子也不长了,也面临着职业的选择。于是才隐隐觉得学生时代被大人羡慕的原因,因为学生还有自己的信念。在中学以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以学习成绩、考好大学为自己的信念,所以有成长的方向和动力。但是自从上了大学以后,当时的信念完成,新的信念又迟迟不能形成,难免有很多不愉快和迷茫。不过迷茫总是短暂的,新的信念还是会隐隐出现,眼前的雾气正在渐渐消散。
即将改变学生身份,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某个部落女人生完小孩后,不是女人坐月子而是男人,因为男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身份,要迅速转换到父亲和丈夫身份上,而男人坐月子正是为男人提供时间去思考自身的机会。虽然自己现在还没有身份的显著变化,但是现在心理上却在慢慢变化,变者通。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重新看了《当幸福来敲门》和《三个傻闹宝莱坞》,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就独自一个人围绕着芙蓉湖走了一圈,坐在树下,想思考点什么,可脑袋里没有思绪。改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似乎改变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别人是大牛,拿国奖、考证、准备出国、保研考研、人脉……自己羡慕他们,但越以他们为参照物,自己反而越不快乐。那段时间,自己没有自己的信念,活在别人的眼里,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中。
我想,纵使自己属于我羡慕的那一群人,但是一直重复着做着自己并不是真正喜欢的事,那是怎样的感觉?我能不能成为第四大傻?
男孩越长越大,越佩服自己的父亲。小时候认为父亲的工作是极其枯燥和低级的,想象着长大后的自己能够超越父亲数百上千倍。而现在父亲却是我的榜样!上周打电话给父亲,终于第一次告诉父亲我很佩服他,一份简单的工作养活一家。父亲说,因为他有责任,他有自己的家人。我从未对这个男人产生过如此大的钦佩之情,这难道就是父亲的信念?
在食堂吃饭,有这样一种感受,舀菜的几乎都是比较年轻的女人,而收拾碗筷的几乎都是大妈级别的女人。会不会有一天那些年轻白嫩的女人也会站在收碗筷台后面?她们是因为工作而去工作?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而去工作?还是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去工作?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的梦想,那还有多少职场上的人有自己的梦想?是不是大多数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还有多少人有自己的信念?是不是他们的信念也如同父亲一样有对家庭的责任?
前两天在中山路看到一个卖核桃的新疆男人,估计和西村外的女人是夫妻关系。孔雀东南飞到厦门,他们是为了挣钱,去实现属于两个人的信念吗?人越长越大,越尊重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
信念到底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