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构建需求和科学精神传播:权威科学机构的科普之路
基于越来越加败坏的社会道德背景,当下中国需要重建的价值观包括很多,如真善美的追求,利他主义和传统士大夫骨气等。而在真善美或美学的教育中,许多艺术、人文关怀等具有唯心主义性质的题材本身就不需要太多的科学理念。对于公众而言,科学更不可能消除传统的唯心主义成分。为了培养公众审美,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诸多具有宗教意味的民间组织运营而生。他们打着科普的旗号胡乱宣传,用科普的名义营销骗钱。中科院里这些勾当也是常有之事,若不引起警惕,专家真要变成“砖家”了。
科学的价值在于让大众对公共决策有更多的基础思考,理解自我、理解自然界和社会规律,让大众的社会行为更理性一些。我想科学院、大学、科协等机构大不可谓迎合公众,而刻意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是系统的学问,偶尔读点东西不可能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精神。科学院与大学能否配合好教育单位,踏踏实实把握住初高中、小学大学的科学教育即可。
至于公众,我坚信娱乐是会累的。没有人会时刻都想着娱乐。人都有需要真实的信息的时候,非常真实而权威的科学解读能解开自己的困惑。如西南大旱,为什么大旱;如亲人得病,为什么生病,病因是什么,用什么药治疗;想让孩子学点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能否很容易就可获得质量较好,价格便宜的科普读物;想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的时候,能否得到有价值的,真实的文化体验等等。把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医疗问题、民生问题、教育问题、自然保护问题解答出来,这就是中国当下最需要做得科普。汶川地震背后的机理是什么,那曲泥石流又是为何,云南连年大旱又是怎么回事?
很多当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老一辈科学家早就解答了。限于当时的设备,很多科考没有纤细的记录,很多矿物、动植物、江河湖海没有精美的照片记录,只需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用新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将这些“老科学”重新加工、美化,加上新的科研成果,呈现出来,便是一流的科普。所谓,整理传统也是创新。
正如我所参加的云南省科技厅、科协与科学院的座谈会中,看得出领导对科普的殷切希望和美化祝愿,但在他们彼此的一番言语之后,言语间却听出,工作只是死盯着国家《科学素质刚要》中九大任务,未能深入细化,竟只字未提云南省近几年科普到底需要做什么。在华北、西南如此干旱的背景之下,水科普自然是全国科普的重中之重。 这个难道不是云南省2012年科普最急缺的,也是最急切普及的知识吗?
我想,科普若没一个规划,那么只能是让搞科普的各单位把钱分完、花掉,做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糊弄糊弄自己罢了。众多科普工作者拿着国家俸禄,将时间花在写领导长领导短的屁事之上,造就了大量垃圾新闻,充斥科学院、大学和各协会的网站、报纸和新闻媒介。工作人员将时间用于写马屁新闻,互相吹嘘、胡夸、鸡毛当令箭,那么预计中国科普又将出现一个比科研更大的利益群,大家蝇营狗苟、瓜分蛋糕,完事。仅此而已。
尝试用科学去解答这些有关民生的基本问题,这就是我最后想给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遇到干旱,我们需要告诉公众我们有多少水,在哪里,用在哪里,有多少人用,过去用多少,现在用多少,将来怎么用,应该怎么用,祖先怎么用,现在怎么用,不同民族怎么用,国外怎么用等等。将环境、经济、文化、医学健康等基本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迎合势利的民众。
正如《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所担心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随着网络媒体越来越娱乐化的步伐,科学院、大学等“权威机构”更要审时度势,不可随大流,当深思科学在社会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的时候,好的科普自然而然便孕育而生。
因供职于科学院科普部门,对现阶段科普工作有些思考,对当前科普现状有些忧虑。希望这只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坚信科学院、大学、科协等必能寻找到一条合适的科普之路。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对大家分辨能力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