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上周四发布了2024年年报,作为海底捞非资深会员,从中读出一些信息,与读者分享。
1.营收创下新高,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海底捞的营收触底反弹,2024年创下新高,达到427.55亿元。
收入结构方面,海底捞进一步“去火锅化”,尽管火锅餐饮服务仍占比达94.5%,相比2023年有所降低,而且“其他餐饮服务”——“红石榴计划”下推出的其他创新餐饮品牌,及露营火锅、校园火锅、企业火锅等多种餐饮场景贡献了4.8亿的收入,增速接近40%。
此外,海底捞也在2024年推出加盟服务,加盟相关服务费收入1670万元,虽然相比于400多亿的盘子占比微乎其微,但代表海底捞的重要策略转变。
2. 营收驱动因素变化
(1)首先是开店节奏的放缓,包括对门店的调整。
在2021年之前,海底捞的收入增长驱动在于门店的扩张。2024年年底,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8 家餐厅,相比与2023年的1374家略有降低。
从2021年开始,海底捞逐步开始对门店进行调整,放缓了开店的节奏。2021年全年海底捞火锅共关闭276家餐厅,其中近半为近一年内新开门店,此外有16家因租约到期等原因关闭。2022财年,公司新开24家、硬骨头计划复开48家餐厅,关店50家。
(2)人均消费和翻台率走低后趋稳:
这是2017年-2024年海底捞的客单价和翻台率,可以发现客单价在2021年之前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年开始逐渐降低。
翻台率方面,疫情影响明显,近两年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疫情期的高度
(3)在火锅门店趋于饱和、客单价及翻台率降低的背景下,海底捞营收扩张的驱动因素开始转向品类扩张:
2024年中报时公司提及实施“红石榴计划”,旨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餐饮新品牌,公司总部层面也已成立完善组织架构去推进落实,包括创业机制、产品创新、供应链保障、运营协同、营销支持5大领域。
目前海底捞的内部创业品牌中跑的最快的应该就是烧烤品类“焰请”。去年12月,海底捞公告对焰请提供第三次财务支持,且额度上限进一步提升至5亿。若以单个门店前期投入200万元简单测算,不考虑门店经营留存收益,可支持焰请烤肉铺子新开出200+家门店。
根据公告的表述,海底捞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海底捞在顾客消费洞察、供应链及产品研发、人才体系培养、门店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本公司已于2024年开始实施“红石榴计划”,旨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
截至2024年11月30日,“焰请烤肉铺子”已在全国拥有12家门店,本集团将根据“焰请烤肉铺子”的经营情况以及未来的市场环境制定门店扩张计划。”
(4)开启加盟模式
除了扩张品类,海底捞在传统火锅领域采取了轻资产的加盟模式。2024年3月5日晚,公司宣布将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许经营模式。根据相关投资者交流信息,海底捞的加盟模式实为“托管模式”——加盟店的门店经营也是由海底捞团队指导协助管理,考核标准与流程制度与直营店均保持一致,加盟商则更多扮演财务投资人角色。2024全年,公司加盟店新开13家,占全年新开店的21%。
根据公开信息,海底捞的加盟要求如下:
1、加盟商需在三个省份以上具备拓展能力;
2、其次,未来三年内计划开设的门店数量最低为1至2家,最高可达五家以上;
3、资金投入方面,需以千万元为单位,且不包括贷款。
从这个条件看,海底捞后续很可能将重资产的“开店扩张”交给加盟商,降低现金流压力,提高资产回报率。
另根据年报,“为确保加盟商质量与加盟店经营水平,公司建立了涵盖“资质审核、运营能力评估、长期发展匹配度”的三轮筛选机制。目前海底捞对加盟店扩张还是在试水阶段,总体比较谨慎,餐饮行业因为加盟导致口碑崩坏的教训太多了。
3.行业“内卷”的标志——营销投入增加
今年我突然在小区和商场的电梯里经常看到海底捞的各种品牌广告,这在早期海底捞一号难求的时期是非常罕见的。从2022年开始,海底捞连续3年年报里都在“其他支出”里列出了市场营销投入的增长:
“2024年营销活动更加多元化,以及与外卖业务相关的推广及支持费用增加,使得业务支持及发展开支增加人民币219.6百万元。”
“其他开支从2022年的人民币1,361.2百万元增加18.4%至2023年的人民币1,611.0 百万元,主要由于(i)营销活动增多使得业 务发展开支增加人民币99.5百万元;(ii) 日常维护开支增加人民币85.1百万元。”
虽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但一般来说一个行业广告支出的增长,往往也是“内卷”程度加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