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一个活的结构,或曰耗散结构,首先必须是开放系统。上面谈到过,开放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现为几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当从外界引入系统的为正熵流,系统一定要解体为平衡态。当引入的是负熵流时,则有三种情形,1、负熵流速率小于内部正熵产生速率,则系统难免解体;2、两者速率相等,则系统维持一定结构;3、前者大于后者,则系统将出现结构进化,演变成更为高级的结构。
对于一个巨系统,不能简单地理解开放仅仅是系统对外界的开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也应是一定程度互相开放的,各子系统一样遵循开放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表现为耗散结构的第二第三个条件:非平衡、非线性。这两个术语很抽象,但很一般、普适。一般性、普适性,俺就不说了。说说抽象概念如何把握,也就是用具体事物帮助理解。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系统的具体性,俺不太懂,这里也省了。谈谈人类社会的具体事物。经济学刻画人类社会就是把握这些事物:分工和交换。如果社会中的人都是鲁滨逊式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鲁滨逊单打独斗地生存,他需要自己生产多种产品供自己消费,他对自然界是开放的,但他对其他人是封闭或孤立的。当若干个鲁滨逊聚集在一个狭小地域,互相“开放”就在所难免。暂不考虑互相抢劫。第一个鲁滨逊开放自己,只生产粮食,并用粮食向其他人换回衣服;第二个鲁滨逊也开放自己,只生产衣服并用衣服向他人换回粮食。两个鲁滨逊再也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组成了互相开放的系统,实行交换。而两个人都处于非平衡状态(与两个人每人都生产很多种产品的平衡态相比),都各自只生产一种而不是很多种产品,如甲生产a,乙生产b,两人的生产结构是不相同的,经济学中用专业化来描述这个情形,其实,专业化就意味着“非平衡”。非平衡之例子完毕。同样的,分工、交换,意味着稀缺性资源的充分使用,甲高效率的粮食生产,通过交换使得全社会有多于单独生产粮食的总和的效果,乙也有这个效果。分工交换产生的互相支持的效果,就是“非线性”。1+1>2,就是非线性正反馈环、或分工网络的效果。非线性之例子完毕。
总结:耗散结构的三个特征或条件
1、开放
2、非平衡
3、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