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华尔街评论原创财经网授权转载本文
华尔街评论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史和外交史已一再研究并探讨。在图兹(Adam Tooze)的巨著“毁灭的运作:纳粹经济的生成与崩解”(The Wages of Destruction: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the NaziEconomy),由财经一面来看这段历史。信不信由你,其中大有看头。

这巨著文长800页,但绝非只是缜密的学术作品。曾任剑桥大学讲师图兹传达了一个信息:欧洲当前经济相对于美国式微,其重要性足以让人重新思索“第三帝国”的历史。
图兹认为,以经济角度来看,希特勒的行为高明多了,但一样疯狂。其中有一种令人反感的逻辑作祟。“元首”准确的顾虑到,不管经济上和军事上,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削弱欧洲。
对希特勒而言,真正的顾虑是“华尔街犹太社群”危及日耳曼民族未来的妄想观点。
要了解这点,必须先把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的记忆先摆一边,先得回忆一下德国1930年代的情形。德国当年平均每人所得相当于如今的伊朗。农业人口超过900万,相较于法国700万,英国150万,德国的确缺乏所谓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
从希特勒1933年取得政权到他12年后自杀,德国经济完全以军火工业为重心。像威权体制一样,苦了平民百姓。(俄罗斯兵力扩增但人民生活水平低;伊朗和朝鲜发展核武民不聊生,都是例证)
希特勒出任总理的上台第一步是召见德国的企业领袖,其中有恶名昭彰的克鲁伯(Gustav Krupp),要求他们纳入合作经济的伙伴结构,承揽帝国的生意。克鲁伯一派人士不需太多劝说,他们乐见民主化的多元性瓦解。
于是德国加紧生产军备。1938年,德国的金属和石油消秏量是前一年的二倍。开战后,在牺牲一切道德规范的代价下,尤其靠剥削战犯,创就更多奇迹。纳粹空军即是一指标。1932年,飞机制造业就业人口仅3200人,9年后达25万人。
施佩尔(Albert Speer)是这种暴力胁迫经济理论的核心人物。拜读图兹对施佩尔的暴行和对元首绝对效忠的叙述后,我和作者一样纳闷,这种人怎么能逃过纽伦堡大审,还能活着写满纸谎言的回忆录?
当然,盟国也一样在充实军备,这也是希特勒抓狂地实践他的产业理论的根据:成功与否取决于先发制人,以免美国经济实力瑧于成熟。
这是元首1939年发动战争的理由:再迟会输得更多。他的军队需要在并吞波兰和进据法国之间休养生息,但他不罢手。别说闪电战的胜绩,光是法国迅速瓦解后取得的战利,便让他冲昏了头。
俄国是下一个战场─其它的不需详述。凡阻碍希特勒旋风式作战的等于经济灾难。施佩尔继续飞机制造,即使在混沌的1945年还生产了数百架Me 262喷射战机。
然而,他赶不上同盟国的脚步。1944年,德国生产34,000架飞机,英、俄、美共生产127,300架飞机,单单美国即生产71,400架。图兹估算,德国单就经济因素即早在1943年7月输掉这场战争。
这本书图表并茂,但图兹为主旨注入足够的戏剧性和人情味,使内容不致流于枯燥。本书道出的不仅是真相、数据或历史理论,更呈现邪恶经济学引人入胜的说法。
(“毁灭的运作”一书由Allen Lane出版,800页,作者George Walden为彭博特约撰述其论述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