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牛成为气候变化新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某种家庭仪式:在豪华的地方酒馆里,大家品尝着牛排和薯条,为某位家庭成员的学业成功、新工作和其他各种人生里程碑而举杯共饮。考虑到我们正试着为了健康和环保而减少食用红肉,这种外出庆祝感觉似乎格外放纵。
但是,尽管满怀愧疚的西方人正在放弃菲力牛排——12%的英国人宣称自己为纯素食者或一般素食者,而16-24岁青年中的素食者比例上升至20%——但其他国家仍在尽情享用着肉类。国家越富裕,其民众就越渴望吃肉。如今中国正借助生物科技来满足其民众不断增长的胃口。
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博雅(BoyaLife)将与韩国研究公司秀岩生命工学研究院(Sooam Biotech)组建合资企业,每年将生产100万头克隆牛,以满足公众对优质牛肉的需求。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宣布了合资的消息。这家合资企业承诺将使中国成为农业生物科技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在巴黎气候大会(届时将有138位国家元首出席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可能出现定制牛排的前景令人吃惊。毕竟,无论是否利用克隆技术培育,牲畜都是促使气候变化的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估计,全球肉类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14.5%,超过了世界上所有汽车、卡车、轮船及飞机总排放量所占比例。尽管有人为香菇空运时排放的温室气体而操心,但我们很少有人会对跟香菇搭配的肉类做类似的环保考量。
与牲畜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不是(委婉地说)“牲畜消化道产生的气体”。据粮农组织表示,这类“气体”排放占牲畜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9%。占更高比例(45%)的是动物饲料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放。粪肥分解产生的“芬芳”气体占据10%的排放量,其他则来自动物产品的加工和运输过程。
在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把畜牧业称为气候变化中“被人遗忘的行业”。这家智库机构认为,如果全球肉类和乳制品食用量不变,我们就无法避免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升高两摄氏度(全球变暖的临界值,高于这个水平,其影响将变得难以预料)。
更广泛、心照不宣的文化方面的讯息是,我们应该节制肉类和奶制品食用。因为可持续性和食品供应等其他问题,无论如何这都是个好主意。而中韩合资建克隆牛工厂的消息却与之背道而驰。
中国已经具备成为生物科技强国的所有必要条件,这个消息也是它对自己高超水平的宣示。欧洲或许培育了全球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多利羊(Dolly),但是欧盟于今年9月开始禁止克隆家畜。与此同时,不受宗教和文化阻力束缚的东方国家迅速推进操纵生命的尝试。
秀岩生命工学研究所由韩国曾经的科学明星黄禹锡(Hwang Woo-suk)执掌,他在被发现伪造一些研究后名誉扫地。10年前,黄禹锡教授培育出了全球第一只克隆狗“斯纳皮”(Snuppy)。如今他已克隆了550只狗,其中很多是应那些悲伤的狗主人的请求。
其他中国机构——特别是北京的华大基因(BGI)——在基因组编辑(涉及在基因层面改写生物体的特征)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技术在纠正基因缺陷及基因优化方面有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潜力。
对于中国和韩国来说,这正是科学的意义所在:服务公众,被不加限制地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尽管我们其他人正被督促着为了保护地球的恒定温度而压抑自己的冲动,但是中国人下定决心要生产并享用他们的牛排。
来源: 自由撰稿人 安贾娜•阿胡贾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