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971 1
2016-04-08
前闻国家出台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抵押政策刺激农民工进城购买楼房,以帮助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商,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假设市场上只有一家顶级企业联合体,能生产所有的消费品,市场存量货币为零,它从央行借贷1万亿元投资,用于雇佣工人与购买设备与原材料,最终1万亿被分成两部分流入工人与次级企业主手中,如果前者为7千亿,那么后者就是3千亿。
    进一步假设顶级企业共生产了1万2千亿件商品,每件定价一元,它所能得到的销售收入只有7千亿,剩下的5千亿商品本来次级企业主有能力购买3千亿,因为它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要保值增值的,还有2千亿从价值上讲属于顶级企业的利润,但外面却没有货币购买力,如果强卖给消费者,那么只能让他们借贷购买,并且无法偿还,因为工资不可能大于顶级企业的投资成本。所以,从总量看,5千亿的商品在价值上属于企业主,而不是消费者。
    这就是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它并不是监管不严造成的,而是经济系统内在的矛盾带来的,即市场本身只能产生实物利润,而无法提供货币利润。内生的实物利润与外生的货币利润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不少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不匹配,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消费者的口味,被视作垃圾产品落后产能而加以淘汰,去追寻所谓的创新。
    事实上,就最普遍的落后产能钢筋、水泥、煤炭而言,它们今天之所以显得过剩与丑陋不堪,根本原因是它的终端产品——房子销售不旺所致,但房子并不是垃圾,相反,它还是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梦想,不过是购买力所限罢了。
    创新的商品就畅销吗?
    苹果手机同样有大量的库存,太阳能多晶硅已经过剩,高大上的奢侈品已经滞销。
    过剩的都是低端品?
    在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时期,就业减少,人们开始精打细算,缩减消费,高端品位不再受到青睐,库存积压;相反,人们抢购打折品与必需品,典型如吉芬商品畅销。
因此,普遍性的库存问题不是由于商品品质低下,而是由于超出了消费者的货币购买能力,它在价值上属于过剩资本以及新增货币利润。
要提高消费需求,不是减产转型,技术升级,而是增产转型为准公共品,由央行购买,带动过剩资本投资,以增加就业,促使消费者收入增加,才能真正完成去库存,这就是新宏观主义的储备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8 19:22:13
让农民进城买高价房,是典型的逼良为娼。。。农民没有维持城市高消费的创收能力,让农民兄弟卖血度日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