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節 長期趨勢分析
長期趨勢是時間序列構成的主要成份,表示某一現象在長時間內之一定傾向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持續而漸進,緩慢的,有時會很有規律。在長時間內,這些現象趨勢值的變動,既有其規則性,便可用數學方程式表示。此外,若將之繪成時間序列的變動圖,則必為一平滑的曲線。
本節將介紹時間序列長期趨勢的分析方法。若欲作分析則必須了解長期趨勢測定的方法。測定長期趨勢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四種:隨手繪法、半平均數法、移動平均法及最小平方法。以下將簡單討論這四種方法:
1、 隨手繪法(freehand method)
用隨手繪法測定長期趨勢乃是最簡單的方法。此種方法的步驟如下:
(1) 將時間序列資料繪製成歷史曲線圖。
(2) 將不規則的歷史曲線圖依其原有的趨勢變動,隨手自由繪出一平滑的曲線,此曲線(亦可能為一直線)即為該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
隨手繪法應盡量使所描出的線與觀察資料的圖示相接近。
2、 半平均數法(Semi-average method)
半平均數法係直線趨勢配適法的一種,乃將時間序列的全期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各求其算術平均數。當期總數n為偶數時,每一部分有n/2期;當n為奇數時,中間一期不予考慮。接著,分別以兩部分的中點期數為橫座標,各部分的平均數為縱座標,可得出兩點。連接此兩點直線,即為長期趨勢曲線。半平均數法的優點在於簡單容易瞭解,缺點是不夠精確。
3、 移動平均法(moving average method)
移動平均係將時間序列之兩期或多期的觀測值平均,以之代替其中間一期的趨勢值;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平均可用中位數或幾何平均數,但一般都採用算術平均數。因為時間序列可能具有循環變動及不規則的變動,經由平均的結果,數列中過大與過小的觀測值可互相補償,致使平均數成為一種適中而正常的量數。移動平均之意,是將所分析的時間序列逐期(週、月或年)順序移動,陸續取若干期的數字平均之後得到一連串由平均數構成的數列,結果即為所求的趨勢值。
移動平均法的優點亦在於其計算簡單(相對於最小平方法而言),但其缺點則為移動期數的選擇,往往缺乏客觀的標準。雖然如此,若無找出最適當的數學方程模型以配合此趨勢,則本法亦相當適用。
4、 最小平方法(method of least square)
最小平方法係以數學方法,根據統計資料配適一代表時間序列長期趨勢的數學方程式,藉以求得各長期趨勢值的一種最佳方法。以最小平方法配適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線時,必須符合二個條件,即:(a)各期的趨勢值 對實際觀察值 的誤差之總和必為0,即 ;(b)所有誤差的平方和為最小 。
採用最小平方法時,前置工作是,必須先將時間的單位轉換成穩定遞增或穩定遞減的序列;因此,若以表二為例,可令1980第一季為1,1980第二季為2,依此類推至1990年第四季為44。則可建立一趨勢模型為﹕
上式中, 、 為迴歸係數﹔ 即轉換單位後的第t時間序列﹔ 為估計的第t新車銷售量。則結果如下﹕
雖然 很低,但這是可以預期的,因為此資料有很明顯的季節效應﹔然而,t(3.681)仍顯示趨勢效應的存在。
上式指出,長期而言,英國的新車銷售量每季約增加4.274(千)台。
第 五 節 循環變動分析
循環變動係指在一定時間內依規則(週而復始)進行的波形變動,如經濟學家所提出的景氣循環即為一例。
某一現象在長期內可能發生一連串的循環變動,每一個循環的型態相似卻不盡相同,變動的幅度大小不等,循環週期的長短尤其不一致。凡此種種均與季節變動之為一年的週期及每年變動之為固定型式者不同。但其循環性的變動確實存在而非偶然出現,故循環變動乃介於規則的及不規則的變動之間。
循環變動往往以實際觀測值對趨勢的百分比表示,而百分比有大有小,故循環變動乃是圍繞著長期趨勢線而上下波動。
去季節效應後的序列資料僅包含了趨勢效應、循環變動及不規則效應﹔再將其除以趨勢效應,所得的序列僅有循環效應及不規則效應。
若再將此序列做一次移動平均,則可合理地移除或降低不規則效應,見表三,而得循環變動指數。
表三、三期的移動平均及循環因子
季
Quarter 季節調整資料
Seasonal adjusted data 趨勢
Trend 季節調整資料與趨勢比%
Seasonally adjusted data / Trend 三期移動平均
Three period M.A. 循環指動
Cyclical index
1986 1 452.8 461.5 0.98
1986 2 470.4 465.8 1.01 0.98 98.1
1986 3 447.8 470.1 0.95 0.99 99.0
1986 4 477.6 474.4 1.01 0.98 98.1
1987 1 471.4 478.6 0.98 1.00 99.9
1987 2 485.1 482.9 1.00 1.00 100.0
1987 3 492.4 487.2 1.01 1.03 102.7
1987 4 524.6 491.5 1.07 1.04 104.3
1988 1 52.6 495.7 1.05 1.06 105.8
1988 2 528.9 500.0 1.06 1.08 107.6
1988 3 564.4 504.3 1.12 1.08 107.5
1988 4 533.1 508.6 1.05 1.09 109.1
1989 1 566.7 512.8 1.11 1.09 109.1
1989 2 579.0 517.1 1.12 1.10 109.8
1989 3 557.1 521.4 1.07 1.07 106.6
1989 4 531.1 525.7 1.01 1.02 102.0
1990 1 519.6 529.9 0.98 0.97 96.8
1990 2 487.9 534.2 0.91 0.93 93.2
1990 3 485.3 538.5 0.90 0.87 86.9
1990 4 430.6 542.8 0.79
最後,不規則或隨機事件之效應也能夠由 求得。乘以100,則為一百分數而可得不規則變動之指數。
第 六 節 指數平滑法
6.1 簡單指數平滑
如前所述,那些移動平均的目的是為了去除季節效應及不規則效應,使原始數據資料變得較為平滑,因之移動平均數列使趨勢效應或循環效應之圖像更清晰,便於分析。
另一種方法就是所謂的指數平滑法;和移動平均不同的是,指數平滑使用以前全部的資料來決定一特別時間序列之平滑值。本節所要介紹的是簡單(或單一)指數平滑法,此法在無趨勢效應時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一般而言,無趨勢效應且變異數固定的資料稱之具有穩定性(stationary)。在本節後面會提到具趨勢效應及季節效應資料的指數平滑方法。
令 為時間t之實際資料, 為平滑後資料,A為一介於0到1之間的實數。則以下式求平滑後資料最為簡便:
上式中之A表平滑常數。越小的A值(A<0.1)適用於變動越明顯的時間序列資料,亦即不規則效應越明顯的時間序列資料﹔相反的,越大的A值適用於越穩定的時間序列資料。
在平滑化的過程中,第一個平滑資料即等於第一個實際資料﹕
依此類推。
此法之所以為「指數」平滑法的原因是﹕
因此,
舉例來說,若A=0.5,則﹕
由此可知,每一個平滑後的資料都是由過去的資料加權後而得。越近當期的資料,其權重越大,對當期之影響越大﹔反之,越早期的資料,其權重越小,對當期之影響愈小,十分符合我們的直覺。也因為其權重呈指數遞減,因此稱之為指數型平滑。
6.2 趨勢效應存在的指數平滑
簡單指數平滑法僅適用於無趨勢效應存在時候。接著介紹霍特兩參數線性指數平滑法(Holt’s two parameter linear exponential smoothing)來處理具有趨勢效應的時間序列資料。
首先,以下式將觀察值平滑﹕
接著,將趨勢效應bt的平滑﹕
在以上兩式中, 是第t期的平滑後資料﹔ 是第t期的趨勢效應﹔A及B是平滑參數,介於0與1之間。前式與簡單指數平滑法十分類似,不同的是將 以 取代,如此可一併處理趨勢效應。一般在使用線性指數平滑法時,將A設為0.3。後式是簡單指數平滑法所沒有的,也表示平滑後趨勢效應的值。和A一樣,B也是一個平滑參數,一般也設為0.3或小於。其實平滑趨勢估計值,即後式,考慮了兩種情況,並將之加權平均,其一是本期與前期平滑後資料的差,另一是前期的趨勢效應。如此程序,即可顯著的消除趨勢效應內所存在的不規則因子。
一時間序列若為年資料,則僅含有長期趨勢,循環變動與不規則變動,此乃因為季節變動係在一年內完成整個循環的規則變動,故對一年以內的資料並無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時間序列的完整分析,應先建立趨勢線,然後找出循環變動。至於若時間序列資料係以季或月為單位,則應先消除季節變動,然後據以建立長期趨勢線,最後再找出循環變動。
本章介紹了時間序列的基本觀念及藉由過去的資料來分析的基本處理技巧---因子的分離及指數平滑;但要注意的是,仍有其他的技巧可用來分析時間序列的資料,如:迴歸分析等。
習題九
1. 下列數據為英國一九八六~一九九○年國內生產毛額(單位千元):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第一季 78,389 84,663 93,629 104,748 113,386
第二季 78,743 85,995 94,869 104,877 116,554
第三季 81,960 90,657 100,950 109,789 120,459
第四季 87,303 96,641 107,214 107,214 126,670
(1) 繪製上述時間序列圖;
(2) 計算每季季節指標及季節調整資料;
(3) 繪製季節調整資料圖,並解釋之。
2. 下列數據是台灣一九六四~一九九○年國民所得第五等分位(最高所得20%)等於第一等分位(最低所得20%)倍數: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5.33 5.25 5.28 4.58 4.49 4.37 4.18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4.18 4.17 4.29 4.40 4.60 4.85 5.18
(1) 以A=0.30及0.60指數平滑上述資料;
(2) 繪製預測值對真實值圖;
(3) 那一A值顯示擬合較佳,並解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