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体一式”模式的精髓,即实体经济,本土经济,民营经济,内生式发展。这种模式,亦与无锡早年发展模式几乎同步吻合。而无锡与佛山的区别,其实在于制造业本身的产业战略上。
无锡当借鉴佛山,在横向坐标系中,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强二优三,选择成为大众制造业的高端制造基地,不去跟北上广深抢最高新的技术,也不过度追捧新兴产业。成为大众制造领域的王者。而在纵向坐标系中,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而非驱赶传统产业。
无锡需要珍视自身五大优势
作为太湖明珠,无锡毕竟根基雄厚。虽有偶然挫折,若步入正道,亦可期待。
2016年上半年,无锡工业投入增长13.2%,高于全国平均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84.9亿元,增速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8%。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无锡有13家企业入围,占江苏省入选企业总数的约三成。
无锡经济出现了强势复苏的迹象。善始需有善终。无锡经济的复兴需发挥五大优势。
一是传统产业的存量优势
制造业是无锡经济之本。在2015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无锡有22家入选。在2015年江苏省百强民营企业中,无锡有17家入选,冠绝江苏,绝大多数即是纺织、冶金、机械等传统制造业领域。
无锡要安静地做一个工业城市,传统工业是定海神针,动摇不得。近年以来,无锡过度依赖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甚至借太湖蓝藻事件,驱赶了不少传统制造企业,一心去搞高大上,最后光伏产业不保,传统产业不振,两头落空,无锡也就此被南京超越,是产业投机的典型反面教材。
无锡需要确立主导产业,先强二后优三,坚持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在二产内部,注意按照发展阶段来调整主导产业,在前五至十年,传统产业的升级是最首要的战略任务;在十年后,可确立高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但是,任何时候,新兴产业都不能作为主导产业。
无锡现在提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四化战略,更多应该理解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而非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而在全国制造业方阵中,无锡应该和佛山一起,成为大众制造业的中心,高端制造的次中心,既不与北上广争雄,亦超拔于中南广大腹地新兴的工业重镇。
二是本土经济的优势
无锡是地级市,缺乏直辖市,省会乃至计划单列市的公共资源吸附能力,也难以得到来自中央层面的政策和资金垂青。
本土经济是无锡唯一的本钱。当天津、重庆可以动不动吸引中央上万亿的投资,当湛江等依靠外地迁移的千亿级钢铁和石油企业实现脱胎换骨的时候,无锡举目四望,唯一能够依靠的还是本土经济。小灶经济和客卿经济,都没有指望。
同时,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外资大规模外迁到东南亚。苏州、东莞等外向型经济的城市,未来的挑战更大,这也是本人在江苏最推重无锡的原因。
雄厚的本土经济,是无锡未来绝杀苏州,与佛山长期争霸的最大资本。
三是民营经济的优势
无锡民营经济占比在6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土经济与民营经济,是无锡经济的一体两面。重要性毋庸置疑。最近几年全国经济形势严峻,很多地方倚重国企,部分国企在垄断领域扩张的现象加重。在此情况下,无锡民营经济能够逆势上扬,难能可贵。
四是高效优质发展模式的优势
笔者推重无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源于无锡经济的高效与质量。
在本人主持的中国重点城市发展质量排名系列中,无锡多年排名稳定在全国重点城市的第五位,在内生性增长,民营经济占比等领域,均领先于全国。
在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依靠超前城市建设,依靠铁公基和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地方比比皆是。而无锡的经济发展,更多还是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创新与效率。2015年,无锡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57.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3%,无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远低于全国。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无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6%,领先全国。
很多城市已动力枯竭。无锡的经济发展,却有更强的内生动力。
无锡经济的发展动力,更多来自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015年,无锡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3%,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2%。2016年上半年,无锡工业技改投资完成616.7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高达64.6%。均远超全国水平。
就产出效率而言,无锡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多年雄踞江苏第一。
五是青年之城的优势
2015年无锡常住人口651.10万,户籍人口480.90万,净流入人口占比超过26%,是国内包容能力比较强大的城市,净流入人口以年轻人为主体,是中国最精锐的劳动力。无锡不要学北京上海驱赶外地青年,无锡没有这样的资本,要珍视和重视这股力量,将青年人口视为财富而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