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发表于 2017-9-7 23:38 
“按货币乘数理论,最大会产生5倍的货币乘数。
但是按以上图片里的货币数据,这3年里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 ...
这里需要给楼主你点个赞,我前面多次对你出言不逊,你仍能抱友好态度进行交流,先我道个歉,然后给楼主你点赞。
就你的回答来说,虽没找到货币乘数差异的根本原因,但也把影响货币乘数的各种原因也囊括得差不多了。下面我逐条回应。
1.你的思考本来是对的,在货币的存贷循环中,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在一定的部分准备金率下完成货币乘数的极限化发展和释放,甚至无穷多次都不能极限化。在只是在实物货币时期才是成立的。
近代20年来,我国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十分发达了,我曾经有分析过,电子货币是货币乘数极限化发展的催化剂,可以大大加速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只要满足央行的电子清算要求,商行就可以不基于实物基础货币进行放贷,极限化顶格进行放贷图利,那么货币乘数就可以短期内快速极限逼近。
基于此,我建立了一个金融方程式。
部分准备金制度+消费者信贷 ==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债务GDP构成的经济泡沫下虚假的繁荣如气体般挥发)
这里强调的是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可以让货币乘数快速极限化释放,同时前面图片中引用的货币数据也能证明货币乘数确实也接近理论极限释放了。我放在最后解释。
2. “有些基础货币流到直接投资去了,不在M2统计之中。”这里,我敢肯定,所有的基础货币,都一定在M2的统计当中,这里我发现,很多货币问题,深入细节,楼主你很多地方出现了错误,你可以不相信我们这些网友的观点,但请你请教专业的货币专家,多请教几个,看看他们如何看待这些货币问题,这是好的对事态度。
其次,我不知道你说的直接投资是指什么意思,假如方便的话,请给这里的直接投资下个定义,否则我一直认为你吧直接融资写成了直接投资。
3.对的。这里是你考虑这个问题比较靠谱的回答,分析货币乘数是否极限化发展,是需要考虑超额准备金率的,实际上,流通中的现金M0和超额准备金率,都是货币乘数效应概念中的漏损货币,我称之为滤出货币。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一个极为关键的作用。
但是在我前面图片的数据中,超额准备金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是存贷比因素,我国执行75%的存贷比约束,因此,货币乘数理论上穷尽极限也只能最大为4。
这里主要考虑漏损货币,那么一定要考虑流通中的现金M0,和商行的库存现金(这个规模很小),因此你只要顺着这条因素深入考虑下去,那么我提的问题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这里解释导致两个货币乘数不一致的因素是。
从08年10月到11年9月这3年中,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亿,但准备金只增加了7.8万亿。那是因为多了9.6-7.8=1.8万亿的漏损货币,其中流通中的漏损货币为1.58万亿,库存现金漏损0.22万亿,这1.8万亿人民币基础货币可以认为不产生货币乘数效应。
因此,7.8万亿准备金(基础货币)在75%的存贷比下,最高产生4倍货币乘数,因此,信贷额度为7.8*(4-1)=23.4万亿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量=7.8*4=31.2万亿人民币,而事实上信贷增加23.0万亿(毕竟货币乘数不能极限化释放,实际值略少于理论最大值),M2增加33.4万亿(金融监管放松,有部分放任违规的现象,所以实际值略大于理论最大值)。
因此,我们可以从央行的货币数据数据中,我们的货币运行数据,完美的符合货币乘数效应规则。而楼主你一直不认为货币乘数在起作用,这一点你需要客观认真对待。首先这个货币乘数观点由来已久,经过了历史检验,不是那么好打破的。其次我这里的货币数据仍证明这些货币理论仍在完美的发挥着作用。你用历史数据去做成曲线图形,也能证明这一点,而这个工作我一直在跟踪和关注。
最后,讨论货币乘数并不是闲聊和解闷,真的是意义很重要,至于重要到何种程度就不深入。
英国的准备金率为0,不代表风险就大,我国准备金率20%,不代表风险就小,关键取决与是否通过间接融资让货币大量派生,导致风险增大,因此,准备金率低的国家,不一定就会绝对导致货币乘数很大。
社会需要资金,需要融资,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融资来解决,不采用可以导致货币派生的间接融资解决。例如美国就是如此的。
因此,部分准备金率下的货币派生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就像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部分准备金制度在英国不产生很大危害,但在我国就导致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让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间接融资债务和巨大的M2提款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大增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对我国的准货币体系有多年研究,我国的基础货币和M1在我国的货币史上几乎都是同涨同跌的,我提前预测了我国未来会出现基础货币萎缩但M1却会大幅度增长的货币现象,结果被验证为正确的。
其次我预测未来我国外占萎缩(现已萎缩5.7万亿人民币)的情况下,央行会释放10万亿无主货币来对冲,我国央行通过MLF等工具释放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就是这样一类无主基础货币,目前已到9万亿规模。
因此,基于我对我国准货币体系的理解,预测正确了很多极端无法理解的货币现象,而且变成真实,我只希望楼主你重新审视一下其他网友的观点,不要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为妥。
在我们的交流中,我也能及时汲取你观点中的知识,例如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我补充完善了我对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计算,设置不同的因子而不是简单的取平均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