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7-9-7 12:58:16
张二寅 发表于 2017-9-7 11:50
脑子真的绣了。
储户的账户上存款余额自然为零,因为他拿走了国债。
如果存款余额不消失,那他白赚了10 ...
你真的不懂银行的运作。
储户没拿走国债。银行购买的国债是银行的资产,储户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
看来你从未看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你如果看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栏里“对中央ZF债权”一项就是银行持有的国债。2016年末为金额为172,140亿元。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栏里“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一项就是普通储户的存款。2016年末为金额为1,329,747亿元。

下面是2016年末《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负债项目和金额
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

1,420,679

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

1,329,747

  单位活期存款

418,253

  单位定期存款

307,990

  个人存款

603,504

不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

44,874

  可转让存款

14,028

  其他存款

30,846

其他负债

46,05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3:04:10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2:17
你说的“700万存款全部是基础货币,存在于商业银行里,全部是准备金,这里是超额准备金。” 是错误的。 ...
金融货币体系是不断演变的。电子货币出现前,所有的超额准备金,都是以实物货币的形式放在商业银行体系的。现在电子货币不过20年历史,备付金作为超额准备金的一部分,存在于央行的清算系统中。

电子货币出现后,很多人更加看不懂货币体系了。

如此简单的东西,费劲唇舌都无法撼动你错误的观点分毫,拜托你去请假其他更专业的货币专家,先把这个基础问题搞懂。

我前面有个审核的帖子,用清晰的数据告诉你,外汇储备不是用存量存量准备金来购买的,而是央行发行增量外汇占款,发行增量基础货币来购买的。同时增量基础货币进入流通社会,同时进入货币乘数效应及存贷派生循环中。

如此清晰的逻辑和论证分析过程,你还搞不懂,建议你吧外国名校的文凭烧了,不值钱,我国末流学校的金融专科生恐怕都不会如此低劣的水平。
你不用跟我们争论,你去请假其他货币问题的专家。看看你这方面的思考错的是何等的离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3:19:01
这论坛怎么只有几人发言,难道不认同,不知道,不关心债务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4:02:35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1:26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专业是数学,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逻辑推理是我的强项。曾经怀 ...



我还以为大哥是国内名牌的博士或硕士,金融类、理工、计算机类专业,年龄40岁以下,在名牌机构工作,等等。

看来兄弟的感觉不是很准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4:09:03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7 13:19
这论坛怎么只有几人发言,难道不认同,不知道,不关心债务问题
债务问题并不复杂。

债务高的直接原因是储蓄高。例如2016年金融机构收进的存款比上年增加15万亿元。如果金融机构不把这15万亿元贷出去,经济就会因缺乏资金而下滑。而如果金融机构把这15万亿元贷出去,全社会总债务就会增加15万亿元,债务就大幅上涨。所以要降低债务就必须减少储蓄。

储蓄主要是来自富人。《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6年末,中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数为158万,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49万亿。储蓄主要是来自这部分人。

所以只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债务问题问题。
一是征富人税,把富人的钱直接收到国家手里,国家钱多了就可以投资基建、减轻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负担,使企业可以更快发展,低收入人群可以更多消费。不过难啊,富人会拼命抵抗的。
二是量化宽松,央行印钞稀释金融资本。印的钱可以投资基建、减轻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负担。这个方法比较温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4:09:55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7 13:19
这论坛怎么只有几人发言,难道不认同,不知道,不关心债务问题
大家的兴趣,是忙碌于一些例行公事,例如读书,考试,看看文献,找找资料,发表论文的期刊的档次,找工作,闲暇八卦八卦,牢骚牢骚,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5:38:59
1993110 发表于 2017-9-7 14:02
我还以为大哥是国内名牌的博士或硕士,金融类、理工、计算机类专业,年龄40岁以下,在名牌机 ...
我认为楼主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强。从事金融。只是判断楼主不是经济学专业,这个判断是对的,但是没想到楼主拿过自然科学奖,并且是数学专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5:40:34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4:09
债务问题并不复杂。

债务高的直接原因是储蓄高。例如2016年金融机构收进的存款比上年增加15万亿元。如 ...
新增债务等于新增储蓄,这个观点是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00:58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7 15:40
新增债务等于新增储蓄,这个观点是对的。
新增债务等于新增储蓄这样的观点并不绝对正确的。

所有的融资都会产生债务,而融资一定要区分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

只有间接融资模式下的新增债务,才会等于新增储蓄。否则,直接融资虽然新增了债务,但一定不会新增储蓄。

例如我们购买理财产品,购买债券,都不会导致银行储蓄总额的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04:54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4:09
债务问题并不复杂。

债务高的直接原因是储蓄高。例如2016年金融机构收进的存款比上年增加15万亿元。如 ...
你胡乱开药方。

解决债务问题最佳的方法是去杠杆。

社会主动去杠杆,则危机可控,社会被动去杠杆,则危机不可控。

向富人征税,丝毫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其次量化宽松,也丝毫解决不了债务问题。

我国过去6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80万亿,基础货币也都是不断增加的。可是社会债务总规模,更是同步大幅度增长的。

我国当前的社会融资总债务规模达170万亿,已经超过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超过基础货币规模5倍。

这都是在我国税收增加,不断货币宽松之下导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11:02
ljclx 发表于 2017-9-7 17:00
新增债务等于新增储蓄这样的观点并不绝对正确的。

所有的融资都会产生债务,而融资一定要区分直接融资 ...
是的,应该是新增贷款等于新增储蓄,新增储蓄等于新增债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14:51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7 17:11
是的,应该是新增贷款等于新增储蓄,新增储蓄等于新增债务
新增储蓄也并不绝对会等于新增债务。

例如我国出口贸易顺差,导致若干亿美元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企业通过商业银行向央行出售外汇,则会导致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增加。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增加。虽然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但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债务增加。

因此,以央行发行外汇占款方式新增基础货币模式下的储蓄存款增加,并不会导致社会总债务规模增加。

前面楼主是逻辑分析高手,按理说,这些区别应该随便了然如胸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17:52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7 17:11
是的,应该是新增贷款等于新增储蓄,新增储蓄等于新增债务
我都觉得你的逻辑都比楼主强多了。知道用新增贷款替换掉新增债务一词,虽然只改一个词,但逻辑上就无缺陷了。但后面那一句仍然存在逻辑缺陷,我前面解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40:58
自认为逻辑是强项的楼主,一直认为央行动用准备金购买外汇。基于此逻辑,那么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央行的准备金是不会增加的,同时基础货币也是不会增加的。因为央行购买的资金来源使用的是存量准备金和存量基础货币。
假如楼主的这个观点和逻辑正确,则央行的基础货币,准备金在央行外汇储备增加时是不会同步增长的。


而事实上是:央行发行增量基础货币,以外汇占款的方式购买社会上的外汇形成自己的外汇储备。央行的外汇储备和发行的基础货币同步增长,同时基础货币进入流通社会,通过银行信贷派生存款,在存贷循环中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导致社会存款总额和货币供应量M2更加天量的同步增长。

我们以08年美国次债危机后QE,大量资金进入中国,3年来中国的货币数据为分析依据。(红色区域为各项贷款)



从上图清晰可见:

从2008年10月到2011年9月这3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1.32万亿美元。
央行的外汇资产(外汇占款的央行口径)增加8.7万亿人民币
我国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增加9.6万亿人民币(我国还有其他方式发行基础货币)
因此,这里的外汇储备增长,其增量规模1.32万亿的美元,对应着8.7万亿的外汇占款基础货币的增加。而绝对不是你说的用存量准备金购买外汇导致外汇增量增加。
同时我国的准备金规模也对应增加了7.8万亿人民币规模。

同时,商行银行对社会信贷增加23.08万亿规模导致各项存款及M2同时相应增加33.5万亿规模。M2及存款的增加会约等于信贷派生存款和基础货币的增加两者之和。


这张图片里的数据,解释了我国央行货币发行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完美的体现了货币乘数效应的整个运行过程。

而我国外汇储备是如何形成的,和货币乘数两大关键的金融货币问题,楼主你始终搞错和搞不清楚。

假如凭这么清晰的数据和逻辑解释过程,你还搞不清货币乘数和我国央行新增外汇占款购买外汇形成自己的外汇储备这个问题。

我只能说,你只能去吃S了。

楼主你不是自诩为逻辑是你的强项吗。

那么我就提个小问题。

上述图片中,我国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亿,为啥准备金才增加7.8万亿?中间的差异额去了哪里???

上述图片中的各项货币数据,均完美的符合我国准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不信,你自己按货币运行逻辑进行演算,前提就是你真的有你自诩为强项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44:53
ljclx 发表于 2017-9-7 17:14
新增储蓄也并不绝对会等于新增债务。

例如我国出口贸易顺差,导致若干亿美元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企业通 ...
你的分析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7:46:05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2:58
你真的不懂银行的运作。
储户没拿走国债。银行购买的国债是银行的资产,储户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
看来 ...
你这个储户的存款已经变成了别人的贷款,你把追索权转让给了国家,国家开一张解决给你,这就是国债。
对于你个人而言,你拥有了国债,自然失去了存款。
银行一直拥有存款与国债等资产,但它和你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8:43:17
LZ你认真看以下货币数据并接着思考下面的问题,给你一个反驳货币乘数不存在的机会。
——————————————

我们以08年美国次债危机后QE,大量资金进入中国,3年来中国的货币数据为分析依据。(红色区域为各项贷款)



从上图清晰可见:

从2008年10月到2011年9月这3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1.32万亿美元。
央行的外汇资产(外汇占款的央行口径)增加8.7万亿人民币
我国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增加9.6万亿人民币(我国还有其他方式发行基础货币)
因此,这里的外汇储备增长,其增量规模1.32万亿的美元,对应着8.7万亿的外汇占款基础货币的增加。而绝对不是你说的用存量准备金购买外汇导致外汇增量增加。
同时我国的准备金规模也对应增加了7.8万亿人民币规模。

同时,商行银行对社会信贷增加23.08万亿规模导致各项存款及M2同时相应增加33.5万亿规模。M2及存款的增加会约等于信贷派生存款和基础货币的增加两者之和。

查历史准备金率数据,2011年9月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准率为21.5%,中小金融机构事18%。取平均约为20%的准备金率。

按货币乘数理论,最大会产生5倍的货币乘数。
但是按以上图片里的货币数据,这3年里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亿,按5倍货币乘数,M2应该增加48万亿。而事实上之增加了33.5万亿,实际产生的货币乘数为3.45,与理论货币乘数5尚有不少差距。

我之前分析过,我国的各类货币数据均完美的符合我国准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那么这里的货币乘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作何解释呢?

假如搞懂了整个原因,那么楼主对货币乘数效应就算理解了。

这里不仅是楼主,任何爱好分析金融和货币问题的各位网友,假如都弄懂了这个问题,相信对货币乘数效应就算理解透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9:12:47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7 15:38
我认为楼主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强。从事金融。只是判断楼主不是经济学专业,这个判断是对的,但是没想到楼主 ...



楼主的语言,朴实,实在,简单,简洁,开门见山,不谦卑,不张扬。可见楼主有主见,有认真,不哗众取宠,不人云亦云,内力深厚,能力高深,爱琢磨事。

楼主的品质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19:39:27
1993110 发表于 2017-9-7 19:12
楼主的语言,朴实,实在,简单,简洁,开门见山,不谦卑,不张扬。可见楼主有主见,有认真, ...
我是膜拜数学专业的学者的,我有一个关于哥猜的证明,不知楼主是否有兴趣帮我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20:36:44
张二寅 发表于 2017-9-7 17:46
你这个储户的存款已经变成了别人的贷款,你把追索权转让给了国家,国家开一张解决给你,这就是国债。
对 ...
你说的“你拥有了国债,自然失去了存款。”是错误的。

储户并不拥有国债,只拥有存款。银行是国债的所有者。银行从国债拿4%的利息,付给储户3%的利息,赚的就是利差。储户不能说我拥有国债,国债的4%的利息应当归我。他只拥有存款,只能拿存款的3%利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21:14:59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20:36
你说的“你拥有了国债,自然失去了存款。”是错误的。

储户并不拥有国债,只拥有存款。银行是国债的所 ...
储户买了国债,却不属于他,这样的储户,换你会答应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21:45:26
张二寅 发表于 2017-9-7 21:14
储户买了国债,却不属于他,这样的储户,换你会答应吗?
储户没有买国债。储户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用他的存款购买了国债。

就像一个企业从银行贷款买了设备,你不能说是银行买了设备,然后银行的贷款清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22:15:45
ljclx 发表于 2017-9-7 17:40
自认为逻辑是强项的楼主,一直认为央行动用准备金购买外汇。基于此逻辑,那么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央行的准 ...

你说的“认为逻辑是强项的楼主,一直认为央行动用准备金购买外汇。基于此逻辑,那么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央行的准备金是不会增加的,同时基础货币也是不会增加的。因为央行购买的资金来源使用的是存量准备金和存量基础货币。”是错误的。从“央行动用准备金购买外汇”的逻辑并不能推出“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央行的准备金是不会增加的,同时基础货币也是不会增加的。” 请把你的推理过程详细写出来。
你说“央行发行增量基础货币,以外汇占款的方式购买社会上的外汇形成自己的外汇储备”,你这里说的“央行发行增量基础货币”是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哪个项目下?还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发行增量基础货币”?


你说的“绝对不是你说的用存量准备金购买外汇导致外汇增量增加”。我并没有说过“用存量准备金购买外汇导致外汇增量增加”。你在反驳自撰的观点。


你说的“而我国外汇储备是如何形成的,和货币乘数两大关键的金融货币问题,楼主你始终搞错和搞不清楚。”这句话本身就不清楚。“外汇储备是如何形成的”可以有多种含义。例如,可以说外汇储备主要是由外商投资和贸易顺差形成的。也可以说外汇储备是因为有人拿外汇换人民币而形成的。


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亿,为啥准备金才增加7.8万亿?中间的差异额去了哪里???”
按照基础货币的定义,基础货币(即储备货币)由两部分组成:现金(即货币发行项目)和准备金(即金融性公司存款项目)。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现金增加1.8万亿,准备金增加7.8万亿。两项合计,基础货币增加9.6万亿。


2008-102011-09增量
储备货币

115,715

212,204

96,489

  货币发行

34,043

52,203

18,160

  金融性公司存款

81,672

160,001

78,329




9.6万亿基础货币增量和7.8万亿准备金增量之差就是1.8万亿的现金增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22:29:55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22:15
你说的“认为逻辑是强项的楼主,一直认为央行动用准备金购买外汇。基于此逻辑,那么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 ...
你在60楼有以下原文:“中国央行的2016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表明存款准备金用于购买外汇储备或出借给商业银行了。”

我只是给你加了个存量二字而已。以示区别存量和增量。

央行增加的基础货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项目储备货币下面。表现为准备金增加(准备金来源于基础货币)

其次,我的小问题你回答正确。
我引用的货币数据中,你可以很清晰看到那3年里M0增加了1.58万亿,银行库存现金增加了0.23万亿。其差异就是货币发行的差异。

这个问题容易回答。

但是我前面提出关于货币乘数差异的问题,可就没那么容易回答了。

你可以尝试解答那个货币乘数差异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7 23:38:02
ljclx 发表于 2017-9-7 18:43
LZ你认真看以下货币数据并接着思考下面的问题,给你一个反驳货币乘数不存在的机会。
—————————— ...
按货币乘数理论,最大会产生5倍的货币乘数。
但是按以上图片里的货币数据,这3年里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亿,按5倍货币乘数,M2应该增加48万亿。而事实上之增加了33.5万亿,实际产生的货币乘数为3.45,与理论货币乘数5尚有不少差距。”

按照货币乘数理论可以有多种原因使二者不同。
1) 货币循环是需要时间的。一笔资金从银行贷款出去到再存回银行需要时间。例如某银行存款增加100亿,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这笔钱就会在银行积压一段时间。所以使用货币乘数理论先要确定每次循环的时间。理论上要达到5倍需要无穷多次循环,到地球末日都不能完成全部循环。

2) 有些基础货币流到直接投资去了,不在M2统计之中。

3) 超额存款准备金。如果银行除了20%法定准备金之外,又向央行存了5%超额准备金,用于计算的准备金率就该从20%变为25%了。

其实,这些讨论都没有意义,也就是闲聊解闷罢了。英国存款准备金率为0。按货币乘数理论,只要基础货币增加1元,即使M2增加1亿亿亿元,也“与理论货币乘数(乘数=0,M2=无穷大)尚有不少差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08:17:22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23:38
“按货币乘数理论,最大会产生5倍的货币乘数。
但是按以上图片里的货币数据,这3年里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 ...
这里需要给楼主你点个赞,我前面多次对你出言不逊,你仍能抱友好态度进行交流,先我道个歉,然后给楼主你点赞。

就你的回答来说,虽没找到货币乘数差异的根本原因,但也把影响货币乘数的各种原因也囊括得差不多了。下面我逐条回应。

1.你的思考本来是对的,在货币的存贷循环中,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在一定的部分准备金率下完成货币乘数的极限化发展和释放,甚至无穷多次都不能极限化。在只是在实物货币时期才是成立的。
近代20年来,我国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十分发达了,我曾经有分析过,电子货币是货币乘数极限化发展的催化剂,可以大大加速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只要满足央行的电子清算要求,商行就可以不基于实物基础货币进行放贷,极限化顶格进行放贷图利,那么货币乘数就可以短期内快速极限逼近。

基于此,我建立了一个金融方程式。
部分准备金制度+消费者信贷 ==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债务GDP构成的经济泡沫下虚假的繁荣如气体般挥发)

这里强调的是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可以让货币乘数快速极限化释放,同时前面图片中引用的货币数据也能证明货币乘数确实也接近理论极限释放了。我放在最后解释。

2. “有些基础货币流到直接投资去了,不在M2统计之中。”这里,我敢肯定,所有的基础货币,都一定在M2的统计当中,这里我发现,很多货币问题,深入细节,楼主你很多地方出现了错误,你可以不相信我们这些网友的观点,但请你请教专业的货币专家,多请教几个,看看他们如何看待这些货币问题,这是好的对事态度。
其次,我不知道你说的直接投资是指什么意思,假如方便的话,请给这里的直接投资下个定义,否则我一直认为你吧直接融资写成了直接投资。

3.对的。这里是你考虑这个问题比较靠谱的回答,分析货币乘数是否极限化发展,是需要考虑超额准备金率的,实际上,流通中的现金M0和超额准备金率,都是货币乘数效应概念中的漏损货币,我称之为滤出货币。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一个极为关键的作用。
但是在我前面图片的数据中,超额准备金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是存贷比因素,我国执行75%的存贷比约束,因此,货币乘数理论上穷尽极限也只能最大为4。
这里主要考虑漏损货币,那么一定要考虑流通中的现金M0,和商行的库存现金(这个规模很小),因此你只要顺着这条因素深入考虑下去,那么我提的问题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这里解释导致两个货币乘数不一致的因素是。
从08年10月到11年9月这3年中,基础货币增加了9.6万亿,但准备金只增加了7.8万亿。那是因为多了9.6-7.8=1.8万亿的漏损货币,其中流通中的漏损货币为1.58万亿,库存现金漏损0.22万亿,这1.8万亿人民币基础货币可以认为不产生货币乘数效应。
因此,7.8万亿准备金(基础货币)在75%的存贷比下,最高产生4倍货币乘数,因此,信贷额度为7.8*(4-1)=23.4万亿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量=7.8*4=31.2万亿人民币,而事实上信贷增加23.0万亿(毕竟货币乘数不能极限化释放,实际值略少于理论最大值),M2增加33.4万亿(金融监管放松,有部分放任违规的现象,所以实际值略大于理论最大值)。

因此,我们可以从央行的货币数据数据中,我们的货币运行数据,完美的符合货币乘数效应规则。而楼主你一直不认为货币乘数在起作用,这一点你需要客观认真对待。首先这个货币乘数观点由来已久,经过了历史检验,不是那么好打破的。其次我这里的货币数据仍证明这些货币理论仍在完美的发挥着作用。你用历史数据去做成曲线图形,也能证明这一点,而这个工作我一直在跟踪和关注。

最后,讨论货币乘数并不是闲聊和解闷,真的是意义很重要,至于重要到何种程度就不深入。
英国的准备金率为0,不代表风险就大,我国准备金率20%,不代表风险就小,关键取决与是否通过间接融资让货币大量派生,导致风险增大,因此,准备金率低的国家,不一定就会绝对导致货币乘数很大。
社会需要资金,需要融资,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融资来解决,不采用可以导致货币派生的间接融资解决。例如美国就是如此的。
因此,部分准备金率下的货币派生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就像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部分准备金制度在英国不产生很大危害,但在我国就导致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让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间接融资债务和巨大的M2提款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大增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对我国的准货币体系有多年研究,我国的基础货币和M1在我国的货币史上几乎都是同涨同跌的,我提前预测了我国未来会出现基础货币萎缩但M1却会大幅度增长的货币现象,结果被验证为正确的。
其次我预测未来我国外占萎缩(现已萎缩5.7万亿人民币)的情况下,央行会释放10万亿无主货币来对冲,我国央行通过MLF等工具释放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就是这样一类无主基础货币,目前已到9万亿规模。

因此,基于我对我国准货币体系的理解,预测正确了很多极端无法理解的货币现象,而且变成真实,我只希望楼主你重新审视一下其他网友的观点,不要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为妥。

在我们的交流中,我也能及时汲取你观点中的知识,例如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我补充完善了我对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计算,设置不同的因子而不是简单的取平均值了。

HUM1.jpg

YZ.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09:46:26
ljclx 发表于 2017-9-8 08:17
这里需要给楼主你点个赞,我前面多次对你出言不逊,你仍能抱友好态度进行交流,先我道个歉,然后给楼主你 ...
你这种计算2008-2011年间增量的方法有个问题:在此期间的M2增量中有多少是2008年以前投放的基础货币存量派生的,有多少是2008年以后投放的基础货币派生的?

你是不是把M2在此期间的增量都当作新投放的基础货币派生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1:06:33
xwu622 发表于 2017-9-8 09:46
你这种计算2008-2011年间增量的方法有个问题:在此期间的M2增量中有多少是2008年以前投放的基础货币存量派 ...
你的这个思考是很正确的。就从你的这条回复来看,你对货币乘数的理解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不过我不知道的是,你为什么要这么不认可货币乘数效应这个过程。

所以我才建议要连续跟踪这个乘数效应的运行过程。

以我连续跟踪的情况来看,我国去过上十年来,货币乘数一直在极限化发展,可以认为08年10月的水平和11年9月的水平几乎相当,所以吧基础货币接近极限来计算是靠谱和符合客观的。事实上也证明这是符合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的。

我这里有个连续跟踪的图形以供参考。(当前最近几个月,货币运行更加趋于极限化,商行的流动行应该十分紧张,超额准备金率应该事实上很低很低了。)

M2极限.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1:26:06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1:06
你的这个思考是很正确的。就从你的这条回复来看,你对货币乘数的理解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不过我不知道 ...
所以我才建议要连续跟踪这个乘数效应的运行过程。
所谓乘数效应,不过是对货币流通、货币流动的一种数学表达而已。

人拿起筷子(去吃饭,在吃饭),人迈开双腿(去走路,在走路),都有所谓乘数效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1:38:39
1993110 发表于 2017-9-8 11:26
所谓乘数效应,不过是对货币流通、货币流动的一种数学表达而已。

人拿起筷子(去吃饭,在吃饭) ...
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速,完全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东西。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