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足够的钱养老,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实际上其他地方的问题更为严重。
6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强调,全球退休储蓄赤字不断扩大。该报告对6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退休储蓄前景进行了研究。
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1亿,大约是2017年的两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的养老金、ZF福利体系以及退休储蓄并没有跟上预期寿命的增长步伐。该组织预计,到2050年,拥有大型退休体系的6个发达经济体——加拿大、荷兰、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再加上中国和印度,这8个国家的退休储蓄将出现400万亿美元的缺口,高于2015年的70万亿美元。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退休保障面临的挑战。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份报告中提出的许多建议也是如此。报告作者之一、世界经济论坛机构投资者主管韩益(Han Yik)表示:"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这些国家)什么都没做。" "这是一个需要ZF和政策制定者、雇主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靠个人力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强调这一点,世界经济论坛研究了个人储蓄(不包括基于雇主的退休计划、养老金和社会保障) ,以衡量不同国家的退休人员资产寿命延长所面临的风险。韩益表示,这份报告没有包括以雇主为基础的退休计划和养老金,因为并非每个美国人都拥有。同时,养老金和ZF福利制度也面临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男性的寿命可能比他们的资产寿命长8.3年,而女性由于预期寿命更长,所以女性的寿命可能比她们的资产寿命长近11年。这比日本男性面临的15年赤字和日本女性面临的20年赤字要好得多。更长的预期寿命,以及个人储蓄大部分是现金,造成巨大的退休储蓄缺口。
退休储蓄投资多元化
关于如何投资退休储蓄,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两点:第一,重新考虑风险。例如,几十年都不需要用到的钱,不再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第二,(将这些暂时不需要用到的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元化投资,并将其转换为可替代资产,以获得更好的回报。在美国和荷兰等退休储蓄赤字最小的国家,人们通常使用目标日期基金(target-date fund),这种基金的投资路径是从增加股票配置开始,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韩益表示,这种基金一般运作得更好。不过,拥有太多类似股票的资产也会受到影响,澳大利亚的情况就是如此。
至少在美国,另一个减少退休储蓄金赤字的方法是:所有雇主都支持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 plan)。根据无党派智囊团员工福利研究所(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6月13日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这一举措将使35岁至39岁的退休储蓄赤字减少24% ,40岁至44岁的退休储蓄赤字减少19%。
解决退休储蓄缺口,不同国情适合不同方案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税收激励措施和退休制度,因此很难提出一刀切的建议,但世界经济论坛强调了其他一些选择。
一个建议是提高退休年龄,但这也是政治上最困难的提议之一。"即使在俄罗斯,当普京这么做时,他的支持率也受到了打击。你能想象其他地方的情形吗?"韩益说。不过,也有一些尝试:丹麦将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的增长挂钩,而智利采取了积极的增强措施,为那些推迟退休的人的退休账户提供了更多资金。
创建一个类似于澳大利亚、荷兰和丹麦使用的报告工具dashboard-reporting tool也会有所帮助,该工具汇集了不同工作积累的账户信息,并为ZF和其他退休福利项目提供信息,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处境。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让退休储蓄持续一生,特别是当人们寿命更长的时候。虽然有些人认为退休后的开支是固定的,但世界经济论坛表示,开支往往是可变的,通常在开始时开支较高,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节奏的放缓,开支会随之下降。
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也开始从事兼职或临时工作。这就要求在提取退休储蓄时要有灵活性,但在提取资金时,一种适用于所有默认选项的“一码通”(one-size fit all default option)可能很难实现。其中一个选择是:澳大利亚允许人们自定义如何花掉他们的退休储蓄。
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还没有成熟的退休制度。这可能是塞翁失马,因为它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正在发挥作用的方案,创造一种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延伸阅读:巴伦投资圆桌,养老第三支柱崛起
2019年3月29日,主题为“养老第三支柱崛起”的《巴伦》投资圆桌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保险行业、信托行业、证券行业、外资机构、健康体检机构以及ZF监管机构人士参与闭门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的养老投资市场潜力巨大,但缺乏制度支持和相关投资产品。
国内养老投资现状
中国现有养老保障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均已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职业年金入市也正在快步推进。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1949年到1977年实施的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退休金制度;2009年到2014年属于养老金制度的扩展期;2015年8月17日,养老金正式入市,从当年到2018年,养老金制度进入深化改革期 。2018年,个人主导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开始试点。当年5月,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正式试行。到了2019年,基本养老金入市节奏已大体确定。2020年底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基金委托投资工作。
目前,国内个人养老投资的直接投资方向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和股权投资,委托投资则主要投向A股股票、债券、养老金产品、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累计已有17个省区市委托投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8580亿元,已经到账的资金达到6050亿元。如果按照权益上限30%计算,可以有近2000亿元资金配置在A股市场。2018年11月26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次披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投资收益,报告显示2017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额87.83亿元,投资收益率5.23%。
“第三支柱”产品供给不足
参加会议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董克用教授指出,中国的养老现状和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类似,目前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于西方国家,因此养老金制度压力巨大。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董克用教授认为,应该合理判断养老三支柱的结构,“第一支柱”要回归基本,给二、三支柱留出发展空间,“第二支柱”需要改革,“第三支柱”的覆盖面则还应该继续扩大。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中国健全养老保险体系的最新尝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指的是,个人通过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月,经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险企名单已经增至增至20家。与会嘉宾认为,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税延养老保险产品应当以“收益稳健、长期锁定、终身领取、精算平衡”为原则,满足参保人对养老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管理要求。
中国的养老保险市场、尤其是“第三支柱”市场需求很大,但目前相关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一位与会的资深保险业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放开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关产品。他同时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第三支柱”发展战略。
与会嘉宾认为,缓解养老金金融产品的供应不足问题,应该放松监管约束,给金融保险业创造一个“能干”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进而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在目前的试点项目中,可以放宽试点范围,提高试点力度,也可放宽投资额度。
嘉宾们还认为,应该加大养老基金投资理念的宣传,购买养老保险属于长期财富规划问题。这就要求搭建专业平台,完善金融工具的规范性,对投资者进行引导。此外,参会嘉宾还建议尝试“贷款养老”这一全新模式,使养老投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扎心的人生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