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管理,这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经过这多年的探讨,我们逐步发现,比管理更重要的是产权及各类游戏规则。为什么西方的管理到中国来往往行不通?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围绕所有制改革和价格改革谁重要展开过讨论;90年代又围绕产权与管理、竞争谁重要的问题展开过市场讨论。这两次讨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都没有离开产权问题。市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激励,二是约束。产权的两大功能,一是解决激励问题,二是当存在外部性时,产权可使外部性内在化。管理也必须要解决激励与约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权与管理都重要。但是产权是更基础层次的一个范畴,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的,为什么这些年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很难解释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缺乏产权层次的共性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有人对沪、深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企业效益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国有股比重越高的上市公司,效益越差;法人股比重越大的公司,效益就越好;个人股比重与企业效益基本无关。管理解决激励与约束的问题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产权制度有效了,不同的管理方式都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产权制度无效,再先进的管理方式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些年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尝试了不少国外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我们自己还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但是我们在产权制度改革上总是不到位,最终大多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要么变形,要么就是形式主义。一些人总是说,为什么西方的企业管理得那么好,我们为什么不学一下别人,加强管理呢?要知道,别人企业的产权是明晰的。
我国西部一些草原的牛羊承载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为什么?难道是牧民积极性高?非也。是我们草原的产权模糊不清。当大家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草原上放牛放羊的时候,“公共地的悲剧”就会产生。由此可想到西部一些地方滥开滥采屡禁不止的原因。利益的驱动很强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原动力,但是,这种利益驱动由于没有一定的制约机制就会造成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在制约机制中最重要的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管理,而是产权。因为即使法律制度很健全、行政管理也不错,但是,如果我们的产权制度是不健全的,那么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也会变形。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与交易成本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产权应该讲是我国近些年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产权也是制度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范畴。抓住了产权这个概念,就是抓住了制度主义的实质。为什么过去一些商店在集体经济的情况下什么方式都采用了,但是就是搞不活。为什么一包给某一个体户,这个体户把这费那费都交了,但还是赚钱。这个体户不一定懂得什么现代管理,他搞得好就是因为产权是明晰的,亏了他得赔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到现在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产权不是万能的,但是产权是一国制度建设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一部分。185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当时的皇帝只有5岁,签署了一个指令,允许土地自由交换。结果,**没有任何力量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没有任何计划,出现一片混乱。但是最快的经济增长也就出现在那段时间。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就得益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产权与管理应该双管齐下,但涉及到深层次问题时,还是应该从产权入手。
转自<寻找一种好制度——卢现祥制度分析随笔录》 作者:卢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