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的前提:利润必须实现,货币必须增值。
这个前提好像是可笑的,大家会说,开工厂就是为赚钱的,没有人会做赔钱的买卖,连小孩子都知道挣钱才能买糖吃。如果企业的仓库里堆满销售不出去的机器,资本家挣不到钱,绝不会扩大生产来制造更多的机器,这是理所当然的。
现实经济中有一个现象,一个国家一个地域若想变得富裕,这个地方就要吸引企业投资,企业数量越多,规模越大,该地方的经济就会越好,人们越富裕,政府税收越多。企业似乎能带给你需要的一切,人们从企业获得工资收入,政府从企业经营及利润中获得税收,而企业也从经营中获得利润。这个三方共赢美好局面形成的核心是企业,而企业存在的关键是利润,但是从货币的角度看,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企业投入货币,最终结果是企业、个人、政府都赚到了钱。
二、赚钱的含义
我所说的赚钱,与我们生活中提到的挣钱既相似又有所不同。
日常所谓的赚钱多表示工资的多少,它代表你消费能力的高低。比如,工作一日,企业主支付你100美元,你可用你所得货币去购买衣物食品等,从而100美元重新流入企业主手中,这仅是你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消费品,是劳动换取产品。你所得到的货币也仅仅是企业主为雇佣你而支付的报酬,且这部分支付已经包含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但是企业的产出一定要多于企业投入的成本,因为企业为利润而生产。
我所谈论的赚钱主要指为利润而生产的企业得到更多的货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如何转化为货币使企业的利润得以实现。如果工人将与工资相对应的商品等额消费掉,企业主将利润所对应的商品等额消费掉,每个人都得到属于他的商品,也就无所谓赚钱,没有了货币增值。但是,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工人都不愿将产品中属于他的那部分生产成本消费掉,而是将赚的货币继续投入生产中或者储蓄起来,部分是为自己的未来、部分是为子孙、更是为了货币增值。我只谈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增值,因为只有生产中货币可以增值,企业才会扩大生产,工人才能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才会有储蓄。正因为企业赚钱,获得了利润,才形成企业、个人、政府三方共赢美好局面,我来给你解答这种共赢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个局面破灭的必然性。
三、生产需要的资本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参与生产的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价值通过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全部转入当期产品价值中。因此,当期全部产品的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者之和。
事实上,每一个从事生产的人,无论资本家还是工人,都知道我们的生产离不开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多次对固定资本问题进行论述。因此,我们必须将固定资本这一必需的生产要素加入到生产中,这样不变资本就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固定资本是资本家为进行生产一次性购买投入使用的,作为劳动工具,只有其折旧部分转入当期产品的价值当中。流动资本作为劳动对象,其价值全部转移到当期产品中。因此,我们将再生产理论中的不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后,相应的,当期全部产品的价值构成等于固定资本折旧、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四者之和。(通俗的解释:企业为了生产,需要购买机器,机器就是固定资本。那企业为生产而购买的材料或原料就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不变资本。消耗的材料或原料的价值会一次性构成生产成本;由于机器可以使用很多年,不必年年更新,所以购买机器的支出不会一次性构成生产成本,而会根据折旧年限分摊到年产品的成本中。做企业会计工作的人应该很熟悉。这样,全部产品的价值就成为:固定资本折旧、消耗的材料或原料、工人工资、利润)
四、固定资本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每个企业生产都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企业就会继续生产或扩大生产。但是,赚的钱(或者说超过企业支付部分的钱)从何处来呢?我们不能说来自一些亏损企业,尽管确实有些企业亏损,但是这种亏损的情况不会长期为社会提供货币,亏损企业要么倒闭要么通过改良实现盈利。我们也不能说来自工人,因为工人工资就是资本家支付的,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除了消费贷款,工人不会提供比工资多一分的货币。
事情好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每个企业都需要赚钱,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提供赚钱的来源。
不要着急,我们不是提到固定资本了吗,像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是什么情况,它需要资本家一次性支付,但是,它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如果折旧年限设定为十年,那么每年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只是其总价值的十分之一。举一个例子,如果某企业用100万美元购买了一台机器,每年就只会有10万美元的固定资本折旧构成产品成本,那么这个企业在当年就等于为社会提供了90万美元的额外货币。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点什么,判断一个企业当年是赚钱还是赔钱,不能简单比较年终和年初货币拥有量的差额,尽管它的货币减少,仍然可能赚钱。
为了更好的理解下面的内容,我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一位渔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花费1000万元购买了一艘渔船,他预计能够使用10年。由于他勤劳并善于经营,当年就获得了150万元的利润,那么他的净利润是多少呢?渔船每年的磨损成本100万元,那么他的净利润是50万元,表面上他当年赚到了50万元,但是他为社会提供了1000-150=850万元的货币,这些货币就让该年造船厂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得以实现。
我们知道了企业对固定资本的购买会为社会提供货币,为其他企业赚钱提供了一个相对充足的货币来源,我们应该感谢企业对固定资本的投资,他为我们提供了获取收入的机会,使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过我们不要太乐观,因为企业对固定资本的投资要全部收回。正是企业对预付资本的收回使货币量相对减少,使经济陷入危机,其中道理必须费点心思对下面论述斟酌。
由于上面的话有些难理解,而后面的内容又有些抽象,所以,我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让大家有个直观的理解,希望这有助于你了解后面的东西。固定资本投资具有两面性,在企业进行固定资本投资时,企业要购买机器设备,作为需求,为市场提供了货币,使此时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企业获得利润,如果固定资本投资需求大于产品供给,就会出现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甚至工人工资也会上涨。可是,一旦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基本结束,形成了生产能力,它就要为企业创造利润,即企业从市场中得到的货币一定要大于它为购买流动资本付出的货币。我用现实中一个例子来加深你的理解,假如一个社会出现生产过剩,即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应该通过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三者中你选择哪个呢?如果你选择增加投资需求,假设企业确实扩大了投资,购买了机器设备,使经济出现复苏,那么企业投资结束形成生产能力,市场中的供给过剩将会更加严重。所以投资需求是暂时的,一时的投资需求将会在长期形成供给。
五、生产公式
有了对产品价格或价值构成的理解,我们要对全部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一个宏观分析。我选择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因为使用这个模型来分析更简单一点,我也仍使用马克思的起始生产数据。
将生产分为两个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资料部类,为消费资料部类提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同时也为本部类生产提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也就是为全社会提供生产物资;第Ⅱ部类是消费资料部类,为社会提供消费品。
下面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起点:
Ⅰ 4000C+1000V
Ⅱ 1500C+376V
由于我将不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以,必须将这个模型进行一点纠正。
假定每一部类不变资本中固定资本(用FC表示)和流动资本(用C表示)的比例为1:1,则上述公式就变为:
Ⅰ 4000C+1000V
Ⅱ 750C+750FC+376V
我之所以没有把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主要是因为我不能准确指出这4000不变资本以什么形式存在。如果是生产资料部类积累的结果,当然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但从资本论的解释来看不是该部类积累的结果。不过,由于这部分资本一定要留在第Ⅰ部类内部,来补偿消耗的不变资本,所以暂时不将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六、再生产的过程
下面的内容可能对一些人构成了一种障碍,我不能解释的既准确又通俗详细。但是,我会尽最大努力让你明白生产是如何进行的。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这里,我必须设置生产进行的前提:
1、当期生产资料能够顺利转化为消费资料,并被加工成消费品供社会消费,某部类的产品不会出现滞后。
2、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产品既可以被生产资料部类购买也可以被消费资料部类购买用于再生产。
3、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生产的期限为一年。
我还必须添加三个条件,也可以说是假定,仅仅是为了限制公式中的数字,不让数字随需要而任意变动:
第一,固定资本的折旧年限是10年,
第二,两部类资本家都会将剩余价值的50%用于积累,亦即将50%用于消费。
第三,工人收入全部用于支出,没有储蓄。
第四,我们不考虑出口、政府支出等外部行为,即我们只考虑封闭的地理环境下的纯粹市场经济。
下面我们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由于将年初两部类的生产起点设定为如下:
Ⅰ部类:4000C+1000V
Ⅱ部类:750C+750FC+376V
那么,第一年末产品的供应是这样:
第Ⅰ部类所有产品的价值:4000C+1000V+1000m=6000
第Ⅱ部类所有产品的价值:750C+75FC+376V+376m=1577
第Ⅱ部类75FC出现的原因仅仅由于第Ⅱ部类固定资本750的十分之一折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需求为1500(即1000ⅠV+1000/2Ⅰm),第Ⅱ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需求为564(即376ⅡV+376/2Ⅱm),社会总消费需求为2064。第Ⅱ部类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全部消费品的价值为1577,供求之差为487。这个差额的存在,表明消费品供应不足,这不仅会使消费资料部类资本家未消费的剩余价值全部转化为货币,还会使消费部类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工人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第Ⅱ部类的剩余价值也会全部实现,此时社会表现为消费旺盛,消费品严重不足,刺激消费部类购买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
对于第Ⅰ部类价值6000的生产资料如何分配的呢?第Ⅱ部类购买了1500的生产资料用于生产,4000要留在第Ⅰ部类来补偿该部类消耗掉的不变资本,还有500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产品可以被用于扩大生产。要注意,第Ⅰ部类500生产资料的存在表明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没有实现,货币没有增值,第Ⅰ部类不会继续生产。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品严重不足,消费部类资本家获得了超额利润,这会刺激消费部类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去扩大生产。消费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会增加多少呢?我想没有人能知道,我们知道的仅仅是消费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一定会增加。
这里好像出现了一个矛盾,价值500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被消费部类全部购买,生产资料部类会有没销售出去的剩余产品,不会扩大生产;如果消费部类购买了全部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部类的剩余价值全部实现了,确实会扩大生产,但是剩余生产资料都被消费部类买走了,那拿什么来扩大生产呢?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人每天都在消费,消费品的生产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虽然我们设定的生产期限为一年,但产品不会是只在年终才集体被生产出来,同样,消费部类对生产资料也不是一次性购买。消费品的短缺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来,消费部类每刻都希望扩大生产,都在增加对生产资料的购买,生产资料部类的利润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将刺激生产资料部类增加对生产资料的购买,将更多的生产资料留在本部类,用于生产更多的生产资料。
那么价值500的生产资料如何在两部类中分配呢?有多少会留在生产资料部类,又有多少会被消费资料部类购买呢?答案是不确定的,这完全取决于资本家想生产什么,因为无论生产什么东西都会赚钱。生产的无序性在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人人都想加入到生产中来,分享这次货币盛宴。
尽管Ⅰ部类500的生产资料如何在两部类中分配是不确定的,为了进行下一步的分析,我们必须确定分配比例。假定分配比例为1:1,即每个部类都得到250的生产资料,250的生产资料也是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同时,可变资本的数量也会按比例增加。
由于这是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将第Ⅰ部类积累的250的不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但是,我会告诉你,不可以这样分。确实,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将固定资本纳入再生产过程之中,而是把不变资本全部当做流动资本,生产资料部类积累的也是流动资本。我现在要问你,流动资本可以积累吗?每次生产都是消耗流动资本,消耗完就不存在了,下次生产就需要重新补偿新的流动资本,这也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生产资料部类中4000不变资本反复存在并得到补偿的意义,但马克思确实把积累作为流动资本的积累。所以,生产资料部类积累的是固定资本,固定资本增加,所使用的流动资本也会增加。就如同在古代社会,地下虽然也有石油,但技术水平低,不能开采并利用石油。我们人类的进步不是积累石油,而是发展科技去积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更好的开发利用石油。
则第二年初扩大生产的公式变为:
Ⅰ 4000C+250C+250FC+1000V+125V
Ⅱ 750C+125C+750FC+125FC+376v+62V
这里,第Ⅰ部类250C好像是凭空多出来的,其实不然,因为固定资本增加了,那么可以利用的流动资本也同步增加,至于它来自哪里,我只说它和扩大生产起点中生产资料部类的4000C是同样来源。
第二年末,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变为:
Ⅰ 4000C+250C+25FC+1000V+125V+1000m+125m=6525
Ⅱ 750C+125C+75FC+12FC+376v+62V+376m+62m=1838
第Ⅰ部类的消费需求为1000V+125V+(1000m+125m)/2=1688,第Ⅱ部类的消费需求为376v+62V+(376m+62m)/2=657,社会总消费需求为2345,能提供给社会的消费为1838,消费品供给比需求少507。随着生产的扩大,这个差额比上一年增加了,消费品的供应更加短缺,消费部类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将刺激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
我们看一下第Ⅰ部类价值6525的生产资料分配情况:4000ⅠC+250ⅠC=4250由于补偿原因必须留在生产资料部类内,第Ⅱ部类重新购买了750C的生产资料,还剩余1525的生产资料。
再看一下第Ⅰ部类为生产而支付的货币,购买固定资本250,支付可变资本1125。第Ⅰ部类必须收回的货币为固定资本的十分之一和全部可变资本,即1375,而第Ⅱ部类仅购买了750的生产资料,剩余的1525的生产资料就以机器和生产材料的形态存在着,第Ⅰ部类不会扩大生产。
尽管消费品供给比需求少507,第Ⅱ部类也不必购买1525的生产资料,只需要购买452的生产资料就会满足消费需求。生产资料部类会因为1073的生产资料无法售出而停止扩大生产。
因此,生产过剩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生产资料的过剩,是生产能力的过剩。
如果我们选取不同的起点、将剩余价值率或者资本有机构成改变,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应之间的差额可能会出现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情况,但是,无论存在哪种情况,长期趋势都是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应之间的差额是逐渐减小。这个差额与固定资本的增加量、固定资本存量、剩余消费率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相关。
七、对几个问题的解释
经济周期太短。在所举的例子中,第二年末生产就进入过剩,这种分析和实际经济运行差距太大。我的解释如下:
第一,以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数据为起点。生产资料部类的数据大,生产资料部类的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不成比例。生产资料的积累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种积累是在和消费资料的积累的竞争中实现的,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时间。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规模更大。在本例子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是按照固定比例,但是现实中不是这样。比如,为了生产1000辆汽车,社会投资的规模是巨大的,需要汽车生产及组装、钢铁生产、橡胶生产、玻璃生产、道路设施建设等许多方面的投资,投资规模要远远超过1000辆汽车的价值。
第四,当生产过剩时,企业会仅仅比较产出和投入的流动资本的大小确定是否继续生产。当企业产出小于固定资本折旧与投入流动资本之和,但是大于投入的流动资本时,企业会继续生产,因为企业主会认为生产总比不生产好,在企业主看来,与其闲置着机器设备让其自然贬值,不如让其给企业带来一些收入。
第五,没有考虑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的存货。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会有存货,尤其在经济周期初期,即使销售储存的原料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生产环节企业存货的增加使原料不能被其他部门利用,这加剧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应不足。
第六,科技进步的影响。科技进步会促使一些企业增加固定资本投资,但投资规模是不确定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为社会提供了购买力,增加了对社会总产品的购买,暂时增加了社会需求。
第七,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剩余价值率高。随着市场上产品由稀缺变为充足,市场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会通过调整商品价格等不断降低剩余价值率达到货币增值的目的,此时工人工资相对增加,工人消费能力得到提高。
第八,人口及地域。投资初期,企业获得利润,会刺激企业主在其他地方投资,从而使投资闺蜜不断扩大。
第九,产品种类多少,只有一种产品和有多种产品那么企业投资总量一定是不同的。
第十,产业链的长短。社会分工越精细,产业链就越长,在企业追求规模效益情况下,全社会投资规模越大。
八、一个简短的结论
正是资本家对固定资本的购买为企业赚钱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货币,而前期固定资本折旧价值的转移,逐渐减少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相对货币量。固定资本支出及存量规模决定了经济周期性发展的规律。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经济发展方式,每一个发展方式都有其利弊,人就是在利弊之间做抉择。请点击上方的批量上传发帖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