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的主旨不错,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对人生而言,目标很重要”这个观点,可是如果要引起进一步思考,这篇文章显得很残缺。
从李嘉诚在演讲中的提问引出对个人目标的追求的强调,再补以其旗下研究机构的一个调查结果,后接一古代案例,初步读来,的确很能激起读者的肾上腺素。但是如果我们需要细究,并且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也要强调是“独立的”思考——的话,愚以为还需要考虑以下这些。
就该研究机构的调查而言,我们需要问:该研究机构的名称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开始做了这个调查;调查的方法是什么;问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被调查者的抽样如何,或被调查者都来自什么专业背景、家庭背景等;被调查者的跟踪情况如何;被调查者的个人发展情况是否有统计数据;被调查者的个人资产情况是否有统计数据;被调查者的家庭情况(后来所建立的家庭)和幸福感等可量/不可量要素的变化比较情况如何;该机构获得的报告全文是否可查阅;后续研究如何,等等。
只有进一步了解这些情况(虽然不是全部),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样的个人发展对不同的个人而言才更有价值,或者讲,什么样的目标才(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真正有价值——例如,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教授、成为企业家、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盈利或非营利)的创办人、运动员、专栏作家、普通劳动者、作家,等等;个人的成功应该用什么去衡量,或曰什么样的成功才(对具体的个人而言)算是一种成功——累积财富,成为千(亿)万富豪、创建并维持一个公益组织、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律师、教授……)、深入地观察并书写掷地有声的文章,如此等等;另一方面,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失败”呢,或者怎么定义“没有达到目标”、“目标缺失”等等? 还有很多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提出思考。
而最关键的是,需要仔细讨论什么样的轨迹才算走得“有价值”。从文中这个例子,我们很容易被导向财富-成功的对应链条,但是没有(或不能)获得巨大财富的事业,我们也可以将其定义做“成功”,我想这不乏例子。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想清楚财富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因为如果不去想这个问题,很容易形成偏见,认为获得财富/地位恒等于成功,我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谓“浮躁”的根源了。全民企业家当然会令社会兴旺起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并非只有商业上的成功冒险才是一种成功,《南方周末》(我记不起哪期了)一篇评论(也记不起标题了)评述过,成功的定义的覆盖面和社会的包容力或发展潜力很成正比例。
至于后面引自《庄子》的吴国商人的故事,也可以帮助对财富(和获取财富的途径——也就是独到的眼光的眼光,但“独到的眼光”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理解。而在这个故事之外,我们便必须去考虑,如果这些“秘制冻疮膏”可以用之于民,而非仅用之于国(引出“国进民退”一说,但是作为个人目标这个论题,我们不必考虑这个),即使商人本身获得更少财富,广大人民不是显得更幸福(很简单的效用问题,也就是所谓“帕累托”效率的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