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初期产流产沙特征及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我国人工林在经营过程中,由于长期纯林经营或经营措施不当等因素,普遍存在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生态功能普遍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安全问题。采用珍贵乡土用材树种改造现有低产低效人工林是提高人工林生产效益和生态防护功能的重要途径。
但在进行人工林改造过程中由于采用不同的改造模式或进行不同方式的整地技术,不可避免的导致改造初期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壤抗蚀性下降的现象。本文以川南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低效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设置4种不同大小林窗以及林窗内建立5个人工径流小区的方法,从枯落物持水功能、土壤抗蚀性变化以及地表产流产沙等方面入手,对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模式改造初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演变过程、枯落物持水、土壤抗蚀性变化及相应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下林地水土保持功能演变规律,以期为当地低效人工林改造和更新,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