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财务造假似乎总与收入、成本紧密相连。毕竟,虚增收入、虚减成本,便能直接抬高利润,让企业财务报表 “好看” 起来。但实际上,随着监管日益严格,审计手段愈发成熟,单纯在收入和成本上动手脚,风险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收入造假,向来是财务造假的 “重灾区”。企业若虚构收入,需编造一系列的销售合同、发票、物流单据等,构建完整的交易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审计人员的突破口,一旦被发现蛛丝马迹,整个造假体系便会轰然崩塌。而且,收入数据通常会与同行业对比、与过往年度趋势对比,异常增长极易引起关注。成本造假同样不易,成本涉及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人工费用等诸多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本的异常波动也会被敏锐察觉。
相较之下,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科目,反倒成了财务造假的 “新宠”。比如应收账款,它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企业可以通过长期挂账虚假的应收账款,虚增资产,同时虚增收入。由于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有长有短,短期内难以判断其真实性,造假隐蔽性较强。
再如存货,存货计价方法多样,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企业可以在计价方法上做文章,随意调整存货成本,进而影响利润。并且,存货盘点也存在操作空间,盘点范围、盘点时间、盘点人员的主观性,都可能为造假创造条件。
还有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关键环节。企业可以将本应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增加无形资产价值,减少当期费用,从而提高利润。由于研发活动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外部很难准确判断资本化的合理性。
但是财务造假是万万不可取的,面对税负压力,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合理运用核定征收、税收奖励、自然人代开等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健康的财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