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
主要机构: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等。
典型报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时间范围:年度数据。
覆盖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
核心指标构成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常为综合指标,包含以下分项(权重可能不同):
数字基础设施:5G基站密度、宽带普及率、数据中心规模等。
数字产业化: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软件业务收入、互联网企业数量。
产业数字化: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如企业上云率、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数)。
数据价值化: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量。
治理数字化:政务服务在线办理率、数字政府建设指数。
典型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
特征:
数字产业化优势显著(如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全国30%以上)。
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60%)。
基础设施完善(浙江5G基站密度达20个/万人)。。
典型省份:山东、福建、四川、湖北、重庆。
局部领域突出(成都、武汉的数字经济园区集聚效应)。
增速较快(山东产业数字化年增速15%以上)。
典型省份: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海南。
基础设施滞后(西藏光纤覆盖率不足70%)。
产业以资源型为主,数字化投入较低。
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均值(约75)显著高于西部(约50),呈现“东高西低”格局。
长三角(沪苏浙皖)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比重超30%。
相关性分析
与GDP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约0.8),但部分省份(如贵州)数字经济增速高于GDP增速。
与研发投入强度(R&D占比)正相关显著。
动态趋势
增速最快省份:贵州(大数据战略)、安徽(长三角联动)。
潜力领域:中西部省份的数据中心建设(如内蒙古“东数西算”节点)。
指标差异:不同机构指标体系不同(如是否包含“数字普惠金融”)。
数据滞后:部分细分指标(如企业数字化率)更新周期较长。
测量误差:县域数字经济数据可能存在抽样偏差。
中西部省份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
传统产业大省(如辽宁)应重点突破产业数字化。
建立跨省数据要素流通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原图尺寸 262.43 KB
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03-2024)
大小:85 Bytes
只需: RMB 60 元 马上下载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