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
【1.而 2.何 3.乎 4.乃 5.其 6.且 7.若 8.所 9.为 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则 17.者 18.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不译或译为“…地”“…着”。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