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理论农业经济学
版主引论的这篇文章很有思想。我完全赞同,一个严谨的学者,要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对于问题的深入认识。正如文中所说,这是不二法门。
但是,我们对于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除了深入实际以外,好像还需要一个理论的头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纵观三农问题的研究,前些年总在解释政策,验证政策,将政策的官方语言“学术化”。而近年来的研究,实证以及经验的研究进入主流,这是好事。但是,麻烦在于,低层次的调研,或者过多的经验研究,似乎成为软件游戏。张五常先生曾经说,中国研究者的特殊太多,缺乏一般。在我看来,偏废经验研究,同样会出问题。
问题在于,完全陷入经验研究,而不思将其归纳概括拓展为一般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就难以实现。有句格言讲过,矿工敲一辈子岩石,也成不了地质学家,地质学家只在有意义的地方去敲。理论的指导可见一斑。
纵观我们对于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培养到了什么程度,理论基石到底如何?不敢妄加评论,你到各个农业院校走访一下,就可见一斑。当然,其他院校也存在类似问题。于是,在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常看见大杂烩式的感想,义正词严的争论,乃至有学者在严肃的学术文章上提出,他对于三农有着满腔的热情。我不怀疑,有部分学者,有着崇高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魅力。但是,如果将研究看作一条长河,浪花淘尽,最后这些感言会灰飞烟灭。
三农问题的研究,如果没有理论基石,会轮入问题成堆的大杂烩。学者没有好的理论素养以及学术道德,单凭满腔激情,最终只会成为一个好的实践家,抑或是一个莽汉。当然,借三农之名,沽名钓誉,捞点课题,赚点钱花,这样的人,连好的实践家也成不了。
为此,呼唤理论农业经济学,为三农研究加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