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东亚富在2004-6-29 18:14:15的发言: > 小师太 !我是华山岳不群!
我的这个消息是听你们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说的 可不是我创造的
俺猜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姚开健老师书中的习题太详细,涵盖了西方经济学几乎所有的主要问题;二是这个学生正好遇到的就是其中的问题。
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该学生考上了,然后作为经验传授,就成了必然事件。认知偏差由此形成!
事实上,如果真的把姚老师书上的内容都了解了,也就相当于把西经和学说史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这对于面试当然是有一定把握。
问题是,你读姚老师的书和读西经课本及学说史课本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有些题是在这些教材之外的,恐怕倒霉的就是你自己。
比如,有些老师很关注你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背景,如果你学的是数学和统计学,恐怕西经老师比较喜欢;如果你学的是文学,恐怕就有些劣势;
有些老师还会问你课外阅读情况,你如果读了一些经济学的重要文献,那就会得好映象,如果你除了课本外,什么也没读过,那就会打个折扣;
还有些老师喜欢问你感兴趣的方面的问题,比如你对企业感兴趣,老师就问这方面的问题,看看你是否思考了。
注意:回答不出来好像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西经原理来很有逻辑的解剖老师的提问;
而且后面提到的一系列提问的可能都不是书本上的。
所以,根据俺们考上人大的群体的体会是,一旦知道自己一机会参加面试,还是要重新复习复习课本,读一些专业文献,做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