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7-4-5 09:14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了解挑战30天| |充实推荐|
【充实计划】
今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64小时。
【阅读笔记】
继续阅读《21世纪资本论》,并阅读了《黄金、美元与权利》部分内容。【延伸阅读】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高于发达国家
多维度的辩证分析发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劳动、资本项目的内涵也存在差异。技术修正后对比分析发现:税前,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低于发达国家;税后,中国劳动收入占比高于发达国家。
攀比最低工资水平不可取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与资本的占比关系时,热衷于与发达国家的劳资占比关系简单类比,发现我国劳动占比不足40%、资本占比超过45%,而发达国家劳动占比达到70%~80%、资本占比不足20%,认为中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太不公平”:劳动占比太低、资本占比太高。为此,强烈呼吁国家政策要向劳动倾斜,要求大幅度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有些地方政府连年大幅度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一些地方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地区之间还相互攀比,你提5年收入翻一番,我提3年收入翻一番。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笔者经过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一些地方想一步跨过“中等发达”阶段,直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决心”很大,而根本没有考虑其后果。
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有的分配项目内涵也存在区别。因此,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应统一项目内涵,统一分配标准。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异于发达国家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劳动、资本占比关系有以下区别:
首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区别。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4项。而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包括雇员报酬、资本收入、农场主和非农小业主(非法人企业)收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而将政府消费列为再分配(二次分配)项目。
其次,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构成存在区别。中国的居民消费在2004年以前仅指城乡居民消费,不包括农民和非农小业主的投资收入,2004年起,将农民投资收入从资本形成项中划出列入居民消费收入,而非农小业主的投资收入仍留在“资本形成”项内,最终消费包括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而国外农民(农场主)和非农小业主收入单列,最终消费包括雇员消费和农场主、小业主投资和消费。
再次,劳动、资本内涵存在差异。我国的劳动收入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发达国家包括雇员收入、农场主和非农小业主收入;我国资本形成包括法人企业资本和非法人小微企业投资收入,发达国家只包括法人企业资本收入(美国不计国有资本收入,英国只计部分国有资本收入)。可见,中外的劳动、资本项目内涵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中国调整后劳动收入占比高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利于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与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比较,按中国统计口径将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结构设置向中国靠拢,以2009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为例:中国的居民消费占35.4%、政府消费占13.1%、资本形成占47.2%(包括非农小微企业投资收入);美、英、德、法、日、意、澳7国的居民消费占比(包括农场主和非农小业主投资收入)平均为61.1%、政府消费为20.6%、资本形成为18.6%(不包括农场主和非农小业主投资收入)。对这些数字的简单类比发现,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25.7个百分点,中国的政府消费占比比美欧等发达国家低7.5个百分点,中国的资本形成占比比美欧等发达国家高28.7个百分点(见下表)。
我们可以将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项目的内涵作些调整,以便与发达国家统一起来比较,即将中国资本形成中包含的非农小业主(非法人小微企业主)的投资收入(占比10%),划出归入居民消费项中,则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为45.4%;资本形成占比为37.2%。
如果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后考虑政府对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的税收,则情况就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居民消费扣除6%的平均所得税(60%居民收入不纳税),则中国居民消费占比由调整后的45.4%降为43.6%;而发达国家扣除45%的个人所得税,则居民消费占比由61.1%降为33.6%;税后,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则由税前比美欧等发达国家低25.7个百分点转为高10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征25%的利得税后,资本形成占比则由税前的37.2%降为27.9%;美欧等发达国家按20%征收资本利得税后,资本形成占比由18.6%降为14.9%;中国的资本形成占比比美欧等发达国家由高18.6个百分点降为高13个百分点,则中国的资本形成占比大体与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占比相当,低于英国1910~1914年36.5%的水平。根据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内涵进行调整和考虑居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利得税以后,中国的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占比比发达国家高。这与当前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和公众普遍认同的观点相反。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与社会体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