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005-12-16 14:21:00
毛南族

maonan zu Ma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71968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定族名为毛难,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21:00
苗 族

miao zu Mi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7398035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 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传说中与黄帝、炎帝有合有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自汉以来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东、黔东一带,由于战争、饥馑、疾病以及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他们不断迁徙,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广泛,方言、服饰、头饰、习俗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苗族人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油桐、油菜等经济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14:22: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21:00
蒙古族

menggu zu 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806849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他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 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13世纪初由回鹘字母创制了蒙古文字,经多次改革,成为今天规范的蒙古文。 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还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扩大其疆域。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22:00
仫佬族

mulao zu Mulam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59328人。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 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 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14:23: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23:00
纳西族

naxi zu Nax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780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 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人会讲汉语。 过去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 过去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25:00
怒 族

nu zu N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7123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自称“阿怒”、“阿龙”; 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14:25: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53:00

楼主辛苦了

发了这么多

是个好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4:55:00
好像没有汉族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32:00
普米族

pumi zu Pum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 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9 10:33: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33:00
羌 族

qiang zu Q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98252人。 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 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34:00
撒拉族

sala zu Sal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87697人。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少数人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 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刺儿”、“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撒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努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35:00
畲 族

she zu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630378人。 主要聚居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和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 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有两种方言。本民族内用畲语,与外界交往使用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畲族人崇拜祖先。 畲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畲族先民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繁衍生息。那时他们被称为“蛮”、“蛮僚”、 “峒蛮”等,到南宋时才开始称其为畲民。“畲”的意思是“刀耕火种” ,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由于他们还在以落后的方式劳作。元代以后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经常出现在史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畲族。生活在各地的畲族人都说他们的发源地是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畲族人多是小聚居,并和周围的汉族人交错杂处,甚至有的和汉族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畲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除广种水稻外,还种植茶树、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畲族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和汉族一样,畲家山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38:00
水 族

shui zu S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45993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和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 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有阳安话、潘洞话、三洞话3个土语。 曾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约有300多字,只有少数巫师认识,在宗教迷信活动中使用。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 水族人过去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清末曾传入天主教,但信教人数很少。 聚居于“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月亮山脚下的水族人,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明代的史册中已经有水族的名称了。水族人自称“海水”,其意为水人。清代王朝直接统治水族地区以后,不断有汉族人大量迁入龙江和都柳江上游地区,与水族人交错混居,使水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快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水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发病率曾高达80%的疟疾也被控制住了。1957年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在国家的帮助下,勤劳的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使都柳江畔成为鱼米花果之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39:00
土 族

tu zu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91624人。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互助和民和2个方言。 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意思是“蒙古人”)、“察罕蒙古尔”(意思是“白蒙古”)、“土昆”(意思是土人,吐浑音转)、“土户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称他们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汉、回族人称他们为“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在土族的民间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繁衍的后代。传说中的霍尔人是吐谷浑人, 所以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人早期从事畜牧业。至今,土族人仍有养羊 的爱好和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养羊,且爱羊至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3:00
塔吉克族

tajike zu Taji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3583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聚居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在莎车、译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 伊朗语族 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维吾尔语。 塔吉克族人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塔吉克族源自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前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东伊朗语的一些部落。公元2-3世纪,在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盘陀国,其国人是中国塔吉克族人的远祖。塔吉克族人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村落,到17世纪后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许多塔吉克族人也迁来,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 的意思。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塔吉克族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9 10:45: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4:00
塔塔尔族

tata'er zu Tat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873人。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比较集中的有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其他人一般都使用当地的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 塔塔尔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但由于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杂居在一起,关系密切,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文字成为塔塔尔族人的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的先民来自中国北方突厥汗国的一个部落“鞑靼”,最早见于唐代。“达旦”、“达达”、“鞑靼”、“达怛”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译音。13世纪蒙古西征时,西方人把蒙古人称为塔塔尔。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欧亚两洲的金帐汗国衰亡后,15世纪在伏尔加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16世纪,归并俄罗斯。塔塔尔人做为一个民族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19世纪初开始不少塔塔尔人自俄罗斯迁徙到中国新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些塔塔尔人迁来,成为中国的塔塔尔族。居住在村落的塔塔尔人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塔塔尔人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多居住在城镇,其教育事业特别发展,他们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5:00
土家族

tujia zu 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5704223人。 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 土家族人使用汉文。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9 10:47: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7:00
维吾尔族

weiwuer zu Uyg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7214431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 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 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与唐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回纥后改称为回鹘,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棉花、葡萄和园艺生产,其经济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8:00
乌孜别克族

wuzibieke zu Ozbe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4502人。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较为集中。 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 乌孜别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到中国。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的统治下国势强盛,因此该国就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军民被称为乌孜别克人。元代,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就沿着丝绸之路经新疆来到中国内地经商,一部分人就留居在新疆的一些城市中。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了新疆,中亚的乌孜别克人,特别是商人,来中国的日益增多。直到20世纪初还不断有人迁来,除商人外,还有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农民。因为乌孜别克人多居住在城市中,受教育的机会多,知识分子多、教师多。他们为新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8:00
佤 族

wa zu V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51974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 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 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开发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阿佤”等,都有“山居人”的意思。周秦时期其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 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 当地傣族称其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这种称呼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现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为其正名统一称为佤族。佤族人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上,特别是在山峦起伏的阿佤山区,交通不方便,因此与外界交流少,经济发展缓慢。只有在他们翻身做了主人以后,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9:00
锡伯族

xibo zu Xibe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72847人。 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 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 锡伯族人自称“锡伯”,汉文则有多种译音和写法,如“犀毗”、“师比”、“ 鲜卑”、“矢比”、“席百”、“ 席吐”、“锡伯”等。锡伯族人自认是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的东麓,公元4世纪前后南迁至黄河流域建立改权,后来融入汉族。少数仍然居住在东北嫩江、松花江、绰尔河流域的鲜卑人繁衍下来,成为今天的锡伯族人。1764年,有1016名锡伯族人被征调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随军家属2000余人,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便是他们的后代。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西迁的锡伯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牧业。西迁的锡伯族人为保卫祖国,开发建设伊犁河谷,做出了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49:00
瑶 族

yao zu Y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134013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 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因为这些称谓中都有“瑶”字,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51:00
彝 族

yi zu Y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6572173人。 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使用彝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6个方言。与汉族人居住联系比较多的彝族人能通汉语 。 彝族人过去流行多神崇拜,清初盛行道教,19世纪末年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但信教的人很少。 彝族是中国一个人数较多、分布较广、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息繁衍。古代生活在陕甘青的羌人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断地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各地的彝族人都传说他们是出自仲牟由,其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长期地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至20世纪中有些地方还残留着奴隶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彝族人有许多自称,因地而异,如“诺苏”、“纳苏”、“罗武”、“罗罗”、“米撒泼”、“撒尼”、“阿细”、“阿西”等,按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51:00
壮 族

zhuang zu 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5489630人。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人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 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过土俗字,但不规范。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族人多使用汉文。 壮族人过去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也传入壮族地区,但影响不大。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万年以前,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宋朝以后,又以“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更加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精神风貌。1958年3月15月,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壮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壮族人民爱唱歌,壮乡被赞誉为“歌的海洋” 。瑰丽的壮锦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品,驰名中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52:00
裕固族

yugu zu Yug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0569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 现使用3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还有一种是汉语 。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汉字。 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袁纥。8世纪,回纥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建立汗国。9世纪国破,其各部人马四处出逃,其中一支来到河西走廊,与先迁来的同族人会合,成为今日裕固族的前身。史书上曾称其为“黄番”、“西番”、“ 撒里畏兀儿”等,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1953年筹建自治县时,经本民族协商定“裕固”为族名,意取“富裕巩固”。裕固族人生活在祁连山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在国家的支援下,实现了定居放牧,建设围栏草场、人工草场、饲料地,兴修水利,置办机械,草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9:20: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52:00
仡佬族

gelao zu Gel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37997人。 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 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56:00
达斡尔族

人口为121357人。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2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 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中国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共同开发祖国北疆,保卫祖国领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2 9:21: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9 10:57:00

汉族了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0 11:53: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2 09:21:00
这么快就落下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