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阅读《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共1小时,累计88小时。
Ø 在当今公共政策领域盛行的是实证的科学化倾向。就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来说,基于市场理论、经济学说以及计量的方法具有压倒性的倾向。
Ø 公共政策涉及公共的领域,是有关共同体的范围。单一的实证、市场、经济的方法论基础未免片面和不足。从理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首先涉及公共利益,或者说“价值”的层面。从实践的层面看,公共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都面临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
Ø 各个政策领域都不是没有异议的,而是处处存在着矛盾和悖论。
Ø 悖论会破坏逻辑的基本原则:一样东西不能同时为两样东西。两个相互矛盾的解释不能同时为真。悖论就是这样一种不可能的情况。
Ø 政治家们通常至少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政策目标,即他们乐于见到如他们所愿地成就或挫败某个项目或建议,他们乐于看到某个问题得到适当的解决。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政治目标。政治家们总是想要维持他们的权力,或者得到更多的权力,以便能够实现他们的政策目标。
Ø 潜藏在各类政策分析背后的那些基本范畴(如平等、效率、自由),乃至各种衡量尺度,本身就可能是充满悖论的,而这些悖论常常要通过冲突的政治过程来予以消解。
Ø 按照政策科学这个新兴学科领域的传统,政策分析被还原成了纯粹的理性思考、理性分析。然而,在现实中,即便是在今天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的具体论述也表明,实际决策往往是“偏离”纯粹的理性分析的。
Ø 按照理性的分析来看,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也仅有一个清楚的含义。事情也许都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大要么小,要么多要么少。理性分析的一个标志在于找到一个共同的指称,即一个用以测度和判断的标尺。
Ø 有四个理由可以说明世界需要“政策悖论”:首先,理性是人类思考和感知的一个狭隘概念,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陷于悖论;其次,政策分析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以经济学及其将社会看作市场模型为主导的领域;再次,政治学还没有找到关于政策是如何构成的十分令人信服或令人满意的解释;最后,最近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领域崇拜客观性和一些确定的规则。
Ø 悖论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它从一种视野来看待问题的结果。假如能跳出一个视野,就可以很好地与他人共处,而不会有那么多的相互伤害。政治学就应该成为从不同视野出发来相互帮助的一种方式。
Ø 除了理性选择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政策是人们各自为了自身利益而斗争的随机结果)以外,政治学者们采纳一种非现实主义的“生产”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政策是在不同阶段上组装而成的,就好比是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在诸如社会福利、国防等不同的问题领域所进行的大量的有关争议的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而具有很大随机性的过程。
Ø 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分析:将政策分析的概念、政策问题陈述以及政策工具看作政治主张本身,而不是赋予这些东西以某种作为普遍真理的特权。
Ø 目标:构造并提出一种政治分析,这种分析珍视人的头脑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种分析赋予政治和社区以更多的价值,这种分析使潜藏在所谓科学真理背后的政治主张变得更加明显。
Ø 人们用来设定政策目标、界定政策问题和判定解决方案的每一个分析标准都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构造。无论是平等、效率、社会尺度、因果关系、效能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东西,都不存在所谓的“黄金标准”。
Ø 政策分析人士或者决策者必定会将他们自己的价值带到相关的内容中去。
Ø 每一种可以设想到的政策工具或解决方案都会对诸如平等、民主或自由这样的价值带来广泛的效果。忽略这些效果会导致狭隘的、扭曲的、最终是非政治的政治分析。
Ø 处于政治冲突核心地位的广泛目标和原则,诸如平等、效率、自由和安全等,绝不可能被还原为一些绝对的标准。因此,这些标准也无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来最佳地决定政策问题。不过,一些广泛的目标和原则还是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渴求的目标,它们可以成为人们自己和未来世代的理想和希望。这些目标可以起到团结人民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奋斗的作用,不过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应该说清楚它们的确切含义。
Ø 构想更好的世界(不止是公正、和谐、自由的世界)的能力,以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让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所在,它给了我们以改进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