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946 0
2010-12-29
2010年8月13日,沃伦·麦克法兰现身首届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学院院长论坛。这位刚刚卸下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身份不久的老者,最新工作是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联执主任,任期三年。    这已经不是麦克法兰第一次和中国以及中国的商学院接触了。早自1999年起,他就被派到香港主持哈佛商学院在香港举办的研究中心,而研究重点,正是中国。与中国商学院的合作也在随后开启,清华、哈佛、中欧三大商学院联手举办的“中国高级经理人管理培训”课程延续至今。
    而此番“跳槽”清华后,沃伦·麦克法兰更是加大了与中国企业的亲密热度。就在今年春天,他欣然出任中国管理模式理事会理事,该理事会由国内六大商学院及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联合发起,致力于挖掘成功中国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并加以推广。对于另一家中国著名软件企业用友,他也极其关注,清华在日前已经推出自行开发的《用友系列案例》。
    在此前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沃伦·麦克法兰不但充当了哈佛商学院IT领域的创始人,更开发出150多个案例和教学指导,以哈佛案例教学法推进中国本土案例教学的进步,是他为自己设定的最新使命。而亲眼目睹中国企业及商学院多年的发展,麦克法兰给出了他对此的看法和建议。
    世界并不是平的
    主持人:2010年7月,IBM 2010年全球CEO调研报告推出,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新经济环境的复杂成为全球CEO所普遍头疼的问题。而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各种因素大融合是背后的原因。那么,企业该如何最有效地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契机,避免不利的一面?
    沃伦·麦克法兰: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世界是平的》广为人知,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限制。比如:在信息化服务的产业中有家CSC公司,我是它的独立董事,这个公司12年前在印度只有100名员工,但现在这个数字却是1600名。而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必须参与全球化竞争,因此需要取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所以就必须拥有一个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基地。
    但是,CSC如今在中国只有500名员工,最主要的障碍是语言。在信息服务行业,如电话回访中心,还有软件开发,以及企业的一些文化方面都和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并不处于相同的竞争地位。而且,整个世界的资源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这使得企业不能完全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监管,使不同国家的企业边界被限制了。世界并不是平的,也不如想像中那样互流互通。
    那么,在全球竞争中谁最后能取得竞争优势,谁具备这样的能力呢?这取决于他们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在大学教育上的投资,在技术员工能力方面的投资。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取得竞争优势。
    但在信息化技术上,中国企业在很多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够。
    我最初来中国是在1979年夏天,当时我已经在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了20年,但中国还没有一台电脑。在过去30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大批大批的生产,出口顺差,以及两万亿外汇储备。但是,过去30年的成绩和未来30年的发展是不会一样的,未来30年可能要更多使用IT技术,数据将在全球随时随地地读取,出现大信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我和很多人讨论的结果都是:中国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们是否能正确合理地使用IT技术。
    中国企业管理独具特色
    主持人:您本人担任多个跨国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的董事,同时也做了很多华人企业的研究。您所感受到的中国企业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沃伦·麦克法兰: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所在。不同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中国很具特色的现象是国有企业的存在,他们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要在市场上竞争,一般节奏较慢,结构松散。
    不过,我发现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关系”的应用。我发现很多时候我都不了解什么东西对他们是有效的,比如:他们很多时候依赖于家庭、亲属、大学同学的关系,以及同乡的关系等等,在美国都没意识到这些“关系”能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因素。
    我本人对此并无强烈倾向,存在就是合理的。
    举个例子说明中国企业管理的独特。中国现在很多人从农村移到了城市,我在访问金蝶时就发现:他们有个员工生活质量改善部门,搞活动,尤其针对外地的员工,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学习英语等,这个部门是美国所有企业都不具备的,是中国企业独特的一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
    主持人:说说您最赏识中国企业或中国企业家的什么特征?
    沃伦·麦克法兰:对中国企业我最崇拜的一点是,和美国人不同,中国人特别具备企业家精神。我一个同事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中国过去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能够从无到有,白手起家,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中国人所固有的一种特性。
    而我最喜欢中国的,是中国的活力。1979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从机场到市中心只有两车道,我看到了超过一生可以想像的自行车,所有人都穿着同样的衣服,但已经能从人们的脸上体会到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而现在,马路已经是10车道,到处是高楼大厦,人们的衣服多种多样。中国是这样的亚洲国家,在过去30年从一个非常不成功的世纪突然开始爆发,在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主持人:我知道您还担任中国管理模式理事会的理事,您觉得中国管理模式真存在吗?要知道,虽然中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但他们的管理方法常常是自我摸索出来的,有些甚至有悖于经典管理理论。
    沃伦·麦克法兰:你这个问题错了。即使在1979年我们最初来到中国,中国在此之前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在解放前中国也存在很多很多市场经济的理念,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并没有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在的企业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人的特点,都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这已经是一种中国特色了。
    所以,说中国企业还不成熟并不准确。而且在19世纪以前的1000年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产值最大的国家,随后可能落后了,但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重新塑造、定位和发展的过程,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我相信很快也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这可能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我并不认为存在一个现成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新生企业以及管理模式,比如谷歌,最初只不过是三个刚毕业的计算机工程师,在车库里创业,他们用的管理模式并不见得有任何突出的地方,但他们创造的产品却非常有用和必要。在其他很多例子中也一样,他们开始时都无迹可寻,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解释,学术界需要根据现实中的情况,来和理论进行对接,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原有的理论。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在未来,中国最可能诞生出怎样的独特管理模式?
    沃伦·麦克法兰:我想先讨论一下波特五力模型。它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有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但我认为其中忽略了一点,就是社会和**。在美国,也许**会制定一些游戏规则,企业来自由竞争,但在中国,一个企业是否成功,可以说取决于它如何在社会关系和**关系上取得成功。我想这可能会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特别有特点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商学院教育,有用才是最好
    主持人:自从金融危机以后,商学院教育就饱受诟病,很多人认为商学院只教给学生如何赚钱,却没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商学院该怎样去做,才能更好帮助到企业发展?
    沃伦·麦克法兰:有两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首先是课程设置上。在哈佛,第一学期就有门课叫“领导力与价值”,主要讨论企业的控制、人物的行为,讨论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立,以及用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来改善这些价值观的建立。
    另外是在课程的导向设计上,传统MBA的课程设计都是会计、营销、生产等,使企业成为一个利润生产的机器而已,现在清华在做的事情,其实是把课程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从社会责任出发,倡导价值导向,再引出其他课程。
    我知道中国EMBA课程非常泛滥,但是哈佛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教育形式,主要开展两年期的全职MBA教育,我们认为全职MBA教育很有价值。
    主持人:好像您并不推崇EMBA教育,可是又开高层总裁研修班,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沃伦·麦克法兰:首先这两者非常不同,对于MBA教育主要针对的学生年龄是24到27岁,这个年龄段我认为两年全职教育能对他们进行颠覆性的改变,帮助他们迅速提升,这是课时比较短的EMBA课程难以做到的。除了MBA教育之外,哈佛还有四个比较长的高管培训项目,第一个是针对二十多岁到35岁这部分人群,进行一般性的管理教育,叫做领导力培训,是在校园里学习五周时间,还有各种各样的远程教育;第二个高管培训是七周的总经理课程,针对的人群年龄是30到40岁。另外还有一个高级管理培训项目,为期八周,学员平均年龄45岁。最后一个是小企业管理培训项目,一共九周时间,主要针对一些小企业的总裁,每年去学习三周时间,一共学习三年。
    这些不同的高管培训项目足以覆盖EMBA课程教育。
    主持人:中国的EMBA是不能跟哈佛高管培训相比的吗?听上来您对中国的EMBA好像不是很赞成。但现在的中国大学花很多时间来做EMBA培训,您怎么评价这件事情?
    沃伦·麦克法兰:在中国因为有很多年轻的高管急需培训,所以我们需要鼓励百花齐放,EMBA虽然有一些弊端,但是总比没有好。另外中国人还比较好面子,如果有个EMBA学历或者接受这样的教育,觉得比纯粹非学历的高管培训项目好。
    EMBA能够给予非常有用的教育体验。另外还有一点是中美之间的差异,在美国看重的不是你的学历,更看重的是你在哪个学校接受的教育。学校品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同样一个MBA,如果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就跟同在波士顿的叫西北大学的完全不一样了。



作者:焦晶 李源 来源:《中外管理》2010年第1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