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0-11-12 16:03:09
thinkache 发表于 2020-11-12 15:14
市场竞争中,有利润就有可能增加产量。但这并不构成供给曲线,而是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上移。
对于需求者来 ...
对于需求者来说,在一定周期内要买的量越多,要付出的价格就越高,这是供给曲线。
++++++++++
那是需求曲线移动,不是供给曲线。在每一个需求曲线对应的时期,都有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2 16:04:18
需求曲线平移供给曲线随之平移.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2 16:09:27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1-12 16:03
对于需求者来说,在一定周期内要买的量越多,要付出的价格就越高,这是供给曲线。
++++++++++
那是需求 ...
需求量沿供给曲线移动,在供给量不变时,对供给者就意味着需求曲线的移动。文中我说明了这一点,理解方式不同,求同存异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2 16:19:12
thinkache 发表于 2020-11-12 16:09
需求量沿供给曲线移动,在供给量不变时,对供给者就意味着需求曲线的移动。文中我说明了这一点,理解方式 ...
是供给量在需求曲线上移动,需求曲线动供给曲线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3 09:19:04
关于周期的问题,我在1989年时已经开始研究了。

1988年时,我国出现了彩电热,当时市埸上的彩电供不应求,出现了很多人倒卖彩电的。这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也是某个所谓经济专家写的。这篇文章里说,我国现在具有对彩电需要的居民大概有2亿户,而我国当时拥有的或已经在建的彩电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年产2000万台,于是得出结论:我国未来的彩电将严重供不应求,再增加几倍的彩电生产能力也没问题。

当时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很不对头。我想,如果一户人家今年买了彩电,明年肯定不会再买,不可能年年都买彩电。假定我国居民家庭平均一台彩电可以看10年,那末,彩电的平均消费周期就是10年。即使真象那位专家所说,我国居民家庭需要的彩电是2亿台,也是每10年需要2亿台,摊到平均每年,只需要2000万台。如果当时我国已有的和在建的彩电生产线总生产能力为年产2000万台,那就已经达到供需平衡了,未来的彩电市埸已经饱和了,如果再继续增加彩电生产线,就有可能发生产能过剩。果然,一、两年以后,我国发生了严重的彩电产能过剩,在这埸当时名为“市埸疲软”的危机中,许多当时著名的彩电厂,如上海的金星、北京的牡丹、陕西的黄河,等等,都倒闭了。

2000年前后我研究服装市埸的时候,我发现,在七十年代以前,人们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要衣服补补还能穿,都舍不得扔掉,所以,那时候,一件衣服的平均消费周期很长,至少是9年;而现在,许多年轻的女性,买了一件衣服以后,只穿了几次,衣服不破不坏,只是市埸上又出现了更新颖、更漂亮的衣服,原来的衣服不时髦了,就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所以,现在的服装消费周期是极大地缩短了,而消费周期的缩短,就意味着在同一段时间内市埸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大大增加了。如果某种商品的消费周期缩短50%,市埸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一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3 15:08:52
关于供给,需求,价格,我的一些想法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493627/answer/157248803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3 15:29:41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3 09:19
关于周期的问题,我在1989年时已经开始研究了。

1988年时,我国出现了彩电热,当时市埸上的彩电供不应求 ...
中国有人在公有制计划经济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比你早10多年。其研究样板就是体制外经济秩序。价格波动,经济波动,同样的成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4 10:16:4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1-13 15:29
中国有人在公有制计划经济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比你早10多年。其研究样板就是体制外经济秩序。价格 ...
我又不图那个虚名,谁先比我研究得早我也不在乎。只是想告诉楼主,有关“周期”的问题,可研究的范围非常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4 13:10:12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4 10:16
我又不图那个虚名,谁先比我研究得早我也不在乎。只是想告诉楼主,有关“周期”的问题,可研究的范围非常 ...
你怎么会首先就想到了虚名呢?你是过来人,197X年是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你一定非常清楚。那时候无书可读,大家都被圈在了计划经济体制内,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有限度地接触体制外的人和事。要想摸清楚体制外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秩序,那几乎就是从零开始,差不多就是自创经济学。

我已经找到了“市场调节”的出处,也就是特区方案的出处。人家根本就不愿意出名。要想过安稳日子就绝不能够出名,也绝不能够混官场。这种处世原则与福泽渝吉是一样的,但这是一般人都看不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4 14:53:4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5 09:59:53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1-14 13:10
你怎么会首先就想到了虚名呢?你是过来人,197X年是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你一定非常清楚。那时候无书可读, ...
是你先提有人在比我早十几年就研究周期问题,我不过是说不想争那个谁先谁后问题而已。

197X年什么年代?什么环境?凭什么说无书可读?告诉你,七十年代是我读书最多的年代。我从1970年起(那时还在农村当知青)开始通读《反杜林论》,1973年起开始通读《资本论》,什么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帝国兴亡史》、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太平天国史料汇编》、《资治通鉴》,等等,都是在那十年内读的,就是黑格、休谟、斯密、李嘉图的原著也涉猎不少。每天下午6点钟开始,要读书读到后半夜。在工农兵学哲学、工农兵学经济学等活动中,我都是本单位(县食品公司)、本系统(商业系统)的业余宣讲员,到处给本系统职工上辅导课。竟然有人说七十年代无书可读,笑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5 13:45:22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5 09:59
是你先提有人在比我早十几年就研究周期问题,我不过是说不想争那个谁先谁后问题而已。

197X年什么年代 ...
那个年代你居然能够藏有马经之外的经济类书籍,简直就是奇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6 10:27:0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1-15 13:45
那个年代你居然能够藏有马经之外的经济类书籍,简直就是奇迹!
胡说。

1970年我在农村插队,听到广播里说:国家有关出版社新版了马列的6本书:其中包括《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哥达纲领批判》等。我化了一天时间,步行到邻县县城去买书,只买到了其中3本。开始时学习比较困难,恰好有县里干部到我所在的生产队来蹲点,随身带有县党校编的马列6本书辅导材料(当时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干部系统学习马列6本书),我将这些辅导书借来后天天抄写,共抄了好几本。

1971年我被招工到县城工作,每星期天都有时间逛新华书店,《资本论》是1973年买的。在那几年中我买了许多书,有好几大箱。其他如斯密、李嘉图、威廉配第、黑格尔、休谟等人的原著的中译本,当时都是公开出版物。引外,如王安石的《王文公文集》、《王文公年谱考略》、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韩非子集注》、《荀子注》,等等,都是在“工农兵学哲学”、“工农兵学经济学”期间大量出版的。这些书现在都在我的书架上。

同时,县文化馆下属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我当时办了借书证。上述的大部分书都是县图书馆公开可以借到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是当时内部出版的,是我向朋友借阅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6 10:40:53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1-15 13:45
那个年代你居然能够藏有马经之外的经济类书籍,简直就是奇迹!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4年5月第一版,1974年6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英)大卫·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年9月第一版,1975年8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其他这一时期出版的书多的是,都在我的书架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6 10:49:02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6 10:40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4年5月第一 ...
那时候《参考消息》也在印。但不是谁都可以藏阅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6 14:33:10
顾准,孙治方等大家都要关牛棚坐牢,把这样的读书环境称之为“无书可读的年代”就绝不为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7 10:12:4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1-16 14:33
顾准,孙治方等大家都要关牛棚坐牢,把这样的读书环境称之为“无书可读的年代”就绝不为过。
呵呵,狭义的牛棚,只存在了不到三个月,即1966年8月至10月,进入该年11月以后,各地牛棚就解散了。广义的牛棚嘛,最多存在到1968年年底,到了七十年代,再也不存在什么牛棚。对那一段历史,你可能知之甚少。

至于孙冶方和顾准嘛,我就不想在这儿扯得太多了。只是告诉你,这两个人的事情和我们所谈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7 10:45:23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7 10:12
呵呵,狭义的牛棚,只存在了不到三个月,即1966年8月至10月,进入该年11月以后,各地牛棚就解散了。广义的 ...
读书人的遭遇最能够说明读书环境,这就是你最不想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7 22:46:00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7 11:15
不想跟你扯是因为你什么也不知道,当然,不知者无罪。

顾准是受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经济研究所的“狄 ...
那个年代的读书环境到底有多么恶劣,读书人的遭遇到底有多悲惨,你是再怎么扯也扯不白了。你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因此我有理由质疑你的阅读能力。下面帖子是4年前的,至今无人能解。如无意外你也没有能力。

你学过《形式逻辑》吗?你知道如何使未知事物变得相对已知吗?学过的,也或者感兴趣的,那就一起来做一道应用题。读过下面这段话后,请你来回答一个问题:
“当我们探讨经济现象的一般形式,探讨它们的一致性或探讨如何去理解它们的关键时,我们在事实上表明了:我们在此刻想要把它们看作是某种作为“未知的事物”而需要加以研究的东西,需要加以探索的东西;我们想要对它们追本溯源,直到相对说来是“已知的事物”,就象任何一门科学对待它的研究客体一样。当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两种现象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这样就完成了自己作为经济学家在当前这种场合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后我们必须让位于其他的学科。反之,如果作为原因的因素它本身在性质上是经济的,我们就必须继续我们在阐释方面的努力,直至我们到达非经济的基地。这对一般理论和对具体事例来说,都是如此。”

请问,在追溯经济现象的成因时,为何要追溯到非经济的基地才算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9 10:22:2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1-17 22:46
那个年代的读书环境到底有多么恶劣,读书人的遭遇到底有多悲惨,你是再怎么扯也扯不白了。你就是那个年代 ...
对这种问题不感兴趣。象我们这种一辈子在企业打滚的人,只知道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跟书斋里的所谓学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也不感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9 10:41:24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11-19 10:22
对这种问题不感兴趣。象我们这种一辈子在企业打滚的人,只知道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跟书斋里的所 ...
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就连阅读能力都有问题。这就是“无书可读”的证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