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五年中,中国大陆的批发银行业务市场预计将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按照这种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中国就将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批发银行业务市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如城市化和工业化——将继续推动这一行业的资产和收入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增长。这就意味着,该行业的格局正在不断变化,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都面临着更具挑战性的竞争和监管环境。贷款增速正在减缓,对企业贷款的息差面临压力,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需要有新的资金来满足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因此,所有的银行未来可能都不得不稍微远离自己感到得心应手的领域,并瞄准以下五种极具吸引力的机会: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时代、相关银行业务尚未发掘的潜力、更好的资本流动中介、被忽视的小企业银行部门、中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
然而,获得这些机会的方式并不相同,并将取决于执行不同的战略。本土银行将需要超越其传统的企业存款和贷款业务,进入利润较高的产品领域,增加自己的收费业务,并更严格地控制成本。外资银行如果不能找到可持续的、新的增长来源,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虽然有些外资银行会选择继续将重点放在高利润业务和跨境业务上,但另一些外资银行将会更进一步深入本地市场。有了正确的战略,这两类银行都可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获得成功。
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
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自己的批发银行业务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并且二者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例如,本土国有银行传统的业务重点是大批量的普通贷款产品。它们从中国独特的企业贷款市场中获益,该市场的特色在于企业和机构存款——而不是零售存款——的融资方式。2009年年底,企业和机构存款总额达到5.1万亿美元,与此相比,个人存款为3.9万亿美元。这种结构可以解释如下事实,这些银行相对较低的成本收入比率(大多数国有银行为35%~40%),加上非常低的贷款损失率(现有资产的0.2%~0.3%),为近年来健康的利润率和高盈利的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所需要素。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总资产中仅占1.77%,在本地资本市场的活动也只占很小份额,主要集中在一些利基业务,如固定收入、货币和大宗商品,以及国际贸易融资。这些业务一直有利可图。尽管为了获得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和开办大部分都在亏损的零售业务,外资银行进行了大量投资,但许多银行在自己的批发业务上也已经获得了两位数的股本收益率。
现在,有几种重要趋势正在重塑这种良性格局:
贷款增速正在减缓。从2006~2009年,企业贷款每年平均增长20%。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企业贷款达到1.5万亿美元的最高点(比上一年增加了近1/3)。但是,在未来五年内(2011~2015年),预计中国GDP的实际年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估计10%~11%降低到大约9%,在这一重大因素的影响下,预计银行贷款的年增长率将下降到大约13%。
息差将继续面临压力。由于利息收入仍然占到中国的银行收入的大约80%,因此存贷款利息的息差至关重要。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主要由于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不对称的利率调整,息差下降了70个基点,降低到大约230个基点。虽然后来息差又有小幅回升,达到大约240个基点,但我们并不预期息差还会进一步升高。
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由于受风险管理改进和贷款快速增长的影响,不良贷款率一直在下降。但另一方面,随着贷款增速放慢,即使我们宽容地假设,在2009年刺激经济的热潮中发放的贷款质量结果证明与前几年发放的贷款质量相同,大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仍然会稳步上升。
监管压力正在增大。为了符合全球最佳做法,中国银监会一直在提高对银行的监管标准。它已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占核心资产的7%和占总资产的11.5%,并且,它还打算将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占总资产的10%。银行已从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新的股权和次级债务(截至2010年7月,已达460亿美元),但仍然与需求相差甚远,所需资产额估计约为800亿美元。
在未来5年中,中国批发银行业务收入增长的一种可能情境。尽管贷款增速放慢,总收入仍然可能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投资银行业务虽然规模小得多,但增长速度更快,在未来5年中,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零售经纪业仍将占主导地位的销售和交易业务可能会出现持续波动,预计其增长速度更为缓慢,约为每年5%。
有利可图的增长机会
为了充分发掘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潜力,银行必须将五种商业机会作为战略目标。其中有些机会将对本土银行更有吸引力;而另一些机会则对外资银行更有吸引力。
基础设施融资
中国已经制定了努力刺激消费的新政策。但是,在未来五年中,由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仍将是对GDP贡献最大的要素。2010~2015年,与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大约需要10万亿美元。为近来础设施扩建大量融资的大型国有银行正在不断深化它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预计,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下去,同时,一些银行将会超越纯粹靠关系推动的竞争方式。
例如,中国第十大本土银行——中国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紧密合作,建立了一个能效贷款计划。关键的创新点包括风险共担、很少或没有抵押要求,以及与能效节约挂钩的还款期等新方法。该计划分两个阶段完成,贷款总额现已超过3.3亿美元,还没有一笔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这种专门知识与技能使合作伙伴能建立真正的技能和竞争优势,并能获取该领域的其他贷款机会。
通过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主要关系
相对而言,国内的交易银行业务市场仍然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该市场仍由一些主要的国有银行主导。然而,与许多西方和亚洲市场的情况一样,交易能力将是在国内商业银行业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有几种机会值得特别关注:
管理现金。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的企业存款占GDP的比例最高,有56%的银行存款来自企业客户。传统的、基于关系的企业存款揽储可能仍然是标准常态——但是,更精明老练的企业首席财务官和司库对先进的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所有旨在发展主要银行业关系的银行来说,现金管理系统和能力将是一项优先要务。过去六年来,中国招商银行发展了自己的现金管理业务,现在,它管理着大约1000亿美元的现金,占到其企业存款总额的2/3。
整合国内供应链。本土银行已经建立了整合供应链端到端融资需求的能力。这些更成熟的解决方案优化了现金的使用和沿着价值链的营运资本,使银行能对自己承担的信贷风险有更好的考量。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已在关键的行业垂直统合领域——如贸易、制造业和汽车行业——构建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企业贸易和投资流的中介服务
我们看到了一些机会,银行可以管理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如贸易融资、并购咨询和产品开发等。
为中国的进出口引擎融资。2009年,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正变得日益重要,中国大陆与香港和台湾之间的三角贸易流动尤其至关重要。
支持国际扩张。仅在2009年,中国企业用于海外并购的开支就达到300亿美元。尽管现在许多海外收购的重点都放在自然资源上,但企业并购——就像吉利收购沃尔沃那样——将渐成气候。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年,一系列旨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相继出台,为期一年的试点计划扩大到世界各国的企业,并从中国的5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份。世界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在香港开设人民币银行账户和兑换人民币——只要它们愿意。这种政策的放宽推动了香港市场上以人民币计价的新的金融产品热卖,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由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首次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非银行债券。对于外资银行,尤其是在香港根基深厚的外资银行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然而,对于国内的银行来说,与国内的人民币业务机会相比,这种机会仍然不算大。
小型企业的增长
小型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它们提供了44%的就业岗位,占到了GDP的35%。然而,正如图表2所显示的,2008年,它们只占有银行资产的17%。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有70%的小企业借钱,但银行却连其融资需求的几乎一半也无法满足。此外,银监会正鼓励各种规模的银行增加其对小企业的贷款。这方面的潜力不仅仅是可以增加业务量,而且可以在存贷款息差面临压力的时期,增加贷款的收益。
在我们2009年与银监会共同开展的研究中,确定了对小企业贷款的成功模式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首先,虽然银行一般开始都采取担保或基于资产的贷款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通过降低担保要求而提高了定价。其次,银行通过吸引存款,使这项贷款业务部分实现了资金自筹。第三,银行通过贷款与向小企业主及其员工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相结合,实现了协同效应。例如,中国第九大本土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近来推出了一项利用个人资产作为抵押的小企业贷款计划。到2010年8月——这项活动推出一年后,其资产负债表价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而且由于更好的定价,该银行还大大提高了利润率和贷款收益。
现代资本市场
中国的金融股价大幅上升,2009年达到GDP的336%,正在接近美国415%的水平。然而,正如图表3所示,一些主要的资本市场产品,如债务资本市场(以下简称“DMC”)和基于利率的贸易,还远未普及。我们估计,到2012年,投资银行业务、销售和交易活动的总收入可能会从2009年的270亿美元,上升到330亿美元(按目前的汇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