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之要点》
FR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14:41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频道之《国际宏观事件点评20110315—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
BY 胡一帆,Alexis Garatti
主题: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国际宏观事件点评20110315—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胡一帆,Alexis Garatti
时间: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14:41
要点:
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达到里氏9.0级的大地震,以及随后的海啸冲击,已造成巨大平民损失和伤亡。日本首相菅直人宣称"日本正面临自二次世界大战65年以来最严重的灾害"。
地震造成的损失:受影响最严重的日本东北部地区涉及很多重要的工业类工厂,包括汽车、核能、石化和半导体,但其仅占日本GDP的8%。此外,由于缺少电力供应,加之消费者信心下降,很多工厂被迫关闭;短期内日本经济将受到严重损害。官方的初步预估损失达2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2%,高于1995年神户地震的影响。这些成本包括保险以及由**承担的重建成本。
日本2011年可能"V"型经济复苏。1995年1月神户地震之后,日本工业产值月环比下降2.6%,之后一个月为月环比下降1%,再之后则逐渐企稳反弹。我们认为这次情形类似。预计日本2011年1季度GDP增长可能为负,2季度有所改善,3-4季度强劲反弹。总体而言,地震对日本GDP增长的影响为中性,预计2011年GDP将会同比增长1.5%左右。就全球层面而言,日本的"V"型前景预测将不会影响全球复苏步伐。
货币政策反应迅速,流动性注入创历史新高。
财政政策将支持重建,但长期内依然面临压力。
日本通缩压力减弱,对全球通胀影响温和。
日本资本汇回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对大宗商品的影响:短期内,因为地震后很多工厂被迫停产,包括炼油厂和汽车公司,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下降,并由此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呈下行趋势。日本经济活动暂时回落也许会给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带来短暂的影响。
能源市场:日本非常依赖核能。日本拥有56个核电站,其占总能源供应的30%。这次地震已造成11核电站关闭,并造成某些水电和煤炭发电站故障,导致短期内的电力短缺。日本**已经宣布在未来几个月轮流关闭8个县的电力供应。鉴于短期内维修核电站的难度,煤炭的需求将有可能上升以产生额外的电源供应。此意味着2011年煤炭价格的压力将有所上升。
农产品市场:此次地震及由此给日本国内农业带来的打击将会提升全球层面的食品价格压力。但这影响将是有限的,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食品,包括小麦、大豆、或玉米,几乎100%完全依靠进口。日本的大米供应是自己自足的,受影响的地产占总生产量的30%。因此,尽管高库存水平,短期内其将对全球大米市场造成价格压力。但是,平均大米价格在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这是由于全球大米生产量恢复良好,并且根据经合组织及粮农组织的预测,今年的大米价格将下降3.7%。
基础金属市场:此次地震将有可能导致钢铁价格攀升,这是由于很多钢铁工厂被迫停产,从而导致短期内全球钢铁供应下降所致。与此同时,短期内停产将会降低钢铁主要要素铁矿石的需求。因为很多火电站地处受地震影响最严重的仙台地区,所以全球煤炭需求短期内将会下降。不过,从长期来看,煤炭需求将会再次上升,因此导致煤炭价格回升。中期来看,随着重建过程开始,对钢铁、有色金属以及铜这样的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上升。
贵金属市场:此次地震将对黄金价格产生温和影响。此次地震当天,国际金价上涨0.66%,至每盎司1422.67美元。然而,此次事件将保持全球的风险厌恶情绪在高位水平,并由此使金价保持在较高位置。
对两个主要行业的影响:日本各银行与保险公司将经受地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金融行业在此次事件中的损失外,其他行业,尤其是受灾地区的电子与汽车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严重影响。
就汽车行业而言,丰田和日产宣布其国内工厂生产受到影响。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差不多占总进口汽车量的1/3,从而导致进口车辆供应紧张。日本汽车企业实施及时的经营模式,因此这些企业的库存水平都在最低水平。此策略有利于保持成本在低水平,但在地震影响产业链时则面临重大挑战。短期内,由于生产受到影响以及低库存水平,日本汽车生产者不能满足需求。此外,日本钢厂生产受到影响,也能对其产业链造成影响。由于安全的问题以及生产的不确定性,这些事件能强化来自中国、美国以及欧元区的竞争力。
结论:总体而言,日本地震对国内及全球层面增长的经济影响将是中性的。短期来看,鉴于日本生产中断以及全球风险厌恶情绪的同步上升,此次地震的影响将会是负面的。可能的日本V型增长前景意味着在2011年下半年带来较高的增长。核电站的关闭已导致能源供应短缺,并将导致火力发电必要的煤炭需求有所上升。由于生产受到影响,钢铁价格也可能上升。重建活动将促使2011年下半年的基础金属价格攀升。最后,日本是汽车及电子和半导体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不过由于这些行业的全球竞争日趋激烈,预计日本生产中断的影响将会被其他国家产品抵消,而不会引发价格大幅上升。
PS 以上为中信之相关研究。个人对其观点评价为“中性赞同”。
关于在能源领域对全球能源基本面和价格影响,补充如下:
1 鉴于以上之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及全球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的工业化技术创新路径仍不明确(包括中美欧各国,南美一些国家的路径无复制性),个人以为,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降低的“退出”速度有所减缓。而化石能源中的天然气国际市场走势,将出现明确“分化”。
2 以此推论,前段时间,美国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量宽带来的大宗资源品价格飚涨,以及全球军力资源配置转换(所造成的人类安全性基础需求扩张),地缘政治热点不断炒作(比如北非、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油气产区的异常区域政治动向)——三者积累的大宗资源品“隐性及显性通胀因子”,将得到良好的“对冲”。或对全球粮食市场,贵金属市场等,亦是如此。
3 因此,对于世界和中国而言,不考虑菅**极端走向和日本国民个性中偏执的非理性因素,仅就全球经济系统而言,应是大大利好。但对于全球能源市场而言,基本面“破发”,脆弱平衡被打破,前景不明朗,个人实在不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