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理解亲子感情纽带的艰难历程之所以深深触动我们,是因为直觉告诉我们,研究人生中第一段关系,有助于我们弄清自己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我们怀疑,游乐场上那个小男孩和他妈妈之间的事也许意义重大。还有一些人确信,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会重蹈我们父母的覆辙,这种观点广为传播,已不容我们掩耳盗铃。有相当一部分施虐者小时候曾经遭受虐待,而且临床证据表明,不少程度较轻的痛苦也被传递给了下一代。以为自己正在以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耳中却听到自己在复述以前母亲训斥自己时那些令人怨恨的话——这种可怕的体会,又有哪个母亲不曾有过?
这套关于有害继承的说法似乎无懈可击,但却没有任何实证证据支撑。的确,几十年前,有关母婴纽带的任何方面都尚未形成权威的学术意见,至于这一关系中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如何发生代际传递,就更别提了。怎样的早期经历会让一个孩子觉得:人类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孩子要向外探索,发展健康的同伴关系,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他的信心该源自何处?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养育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用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类父母或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如今母亲留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破裂或重组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也变得更加紧迫。
02
婴儿期十分重要,在这个阶段,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基调开始确定。婴儿感到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期待自己一直被宠爱、被照料,然而,我们不得不超越这样的需求。在婴儿期,怒火有如一场大灾难,每次爆发时都试图毁灭一切,所以我们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愤怒。我们要学着理解,愤怒是可以被原谅、被修复的;人与人能够相互滋养,我们要学着对此树立信心。
然而,由于长大的我们记不起自己的早期经历,婴儿又无法准确表达他们的感受,因此婴儿成了我们异常陌生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推测。他们到底是谁,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心理学家们划分的成长阶段,宝宝是如何走过的?对他们来说,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上述课题一直停留在猜测、浪漫、幻想的范畴内,有些甚至极为荒诞。只要想一想仅仅发生在几十年前的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仍然如此粗糙,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婴儿的认识还十分原始。
以“优生运动”(eugenics movement)为代表的一些观点认为,婴儿是一套遗传结构,只要剔除不利的遗传结构(如不健康的、智力或道德低下的人),人类就能趋向完美。他们将行为失常或情绪失常的孩子(比如智力残疾患儿)视为不幸的先天产物,主张禁止这些人繁殖后代。此类遗传论的代表人物是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儿科医生,也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先驱。他最先提出儿童的发展有一个内在“时间表”。虽然他觉得应该善待儿童,但他也坚信儿童的成长方向与抚养方式基本无关。“(儿童)生来就有朝最优发展的强大本能,”他写道,“总能适应我们的抚育,趋其利,避其害。”
而另一边则是以心理学家约翰·B. 华生(John B. Watson)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认为,儿童完全是环境的产物,如同陶泥——或者白板,约翰·洛克(John Locke)两百年前如是写道——在父母等社会外力下成型。他认为,母亲的关爱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不利,诸如一哭就抱、一饿就喂之类的做法都算是娇生惯养。华生在1928年出版的育儿著作(格塞尔写有上述言辞的书于同年出版)中写道:
对待他们要像对待大人一样。给他们穿好衣服,小心地给他们洗澡。你的一言一行,不能被自己的感情左右,而且一定要坚决。不要拥抱、亲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如果你非要这么做,那么就在说晚安的时候亲一下他们的额头。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出色地解决了棘手问题,就拍拍他们的脑袋。
但是,精神分析师们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虽然精神分析也强调某些方面的遗传构成——特别是性驱力与攻击驱力的强弱,以及对这些驱力进行自我调节的难易程度——但是,许多精神分析师都认为,对情绪的健康发展来说,母婴关系也同样重要。可以说,精神分析师也是环境论者;但不同于华生的是,他们希望儿童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地充满爱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鲍尔比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段关系(往往是母婴关系)决定了我们日后是否能够幸福。与华生和格塞尔不同,鲍尔比认为婴儿不仅需要,而且会主动寻求富于爱意的关系。他写道: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没有辨识能力,甚至连是人是物也分不清。但是一周岁的孩子多半已经是识人的好手了。他不仅能迅速区分家人与陌生人,还能分辨出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人。见到这些人时,他会面露喜悦,与之分离时,他会紧紧跟随,看不见对方时,他会四下寻找。这些人消失不见会让他焦虑、难过,而这些人的出现会带给他宽慰和安全感。他其余的情感生活似乎也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没有这一基础,他将来的幸福和健康就会有危险。
鲍尔比活了八十多岁,在此期间,哲学与精神分析发生了很大改变,起初,人们将个体视为孤立的能量系统,后来则认为,人根植于关系。但有别于其他精神分析师的是,鲍尔比同时还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他广纳动物研究、系统理论、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的知识,耕耘不辍,才使得弗洛伊德早期的动机理论与时俱进。不过,他的研究备受争议,无法得到大多数同行的认可。
但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了一项婴儿研究,证实了鲍尔比之前的许多言论。这位心理学家名叫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曾与鲍尔比共事,是其观点的拥护者。在那个年代,她和同事独辟蹊径,细致入微地观察身处家中的母亲和婴儿,发现了这些母亲在一些基本事项(如喂食、哭泣、拥抱、眼神接触、微笑等)上回应婴儿的方式。当这些孩子12个月大的时候,安斯沃思把他们和母亲一起请到实验室,用“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程序进行了观察。她的此次发现影响了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界,后来她与鲍尔比齐名,成为世人敬仰和非难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