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3338 2
2011-03-14
自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呈指数增长。2003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8.5亿美元,2009年达到为565.3亿美元,平均年增55%。目前中国已经紧追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投资者。许多专家预期在未来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很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外国企业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规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不过大众关注的大多是一些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比如最终没有成功的中铝对力拓的投资计划。这或许是因为这些项目在政治上较为敏感,新闻价值也比较高。通常的印象是,我国对外投资基本都集中在资源行业的大型项目上。
但通常的印象不见得就是准确的。最近我和王碧珺一起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步分析。通过观察数据,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这些现象与许多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在2006-2008年间,我国的对外投资中,仅有18.1%投在资源型行业,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更低,只占4.7%,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却高达76.6%。这个构成数据不见得最为准确——我国一些企业在海外设立投资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向资源或制造业等领域进行投资,但在资金离开我国时被登记为对服务业的投资。这样看来,现有登记的数据其实并不准确。不过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资源型和制造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并不高。
第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由国有企业主导。最近几年,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案的总量中占到了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只占15%左右。但如果看累计投资规模,国有企业的比重仍接近70%。这说明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规模较大,非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较多,但平均规模要小得多。不过最近几年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非常快。
第三,我国对外投资通常并不集中在我国产业擅长的领域。外国投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利用技术、品牌、管理或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向海外扩张,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但我国的绝大多数对外投资都集中在我国企业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如资源业和服务业。而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我国显然在制造业具有非常强劲的竞争力,但在这个领域的对外投资非常少。即使有,也不见得是利用企业自己的优势。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显然是冲着沃尔沃的品牌和技术去的。
最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投资国选择。影响这个决定的因素很多,包括对方的市场潜力、生产成本、法律环境等等。我们的分析却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中这些变量都不显著,也就是说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并不考虑对方的市场、成本和法律。相反,吸引我国直接投资的却是以下三个因素: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出口市场。
鉴于这些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初步假设,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模式。这个中国模式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征:第一,我国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早的时期就开始大规模向外投资,其实是金融抑制的结果。第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目的并非将生产设施迁移到海外,相反,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内生产的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是一个常见现象,但中国目前的投资规模却已经非常惊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政策——利率被压低,资金被集中在部分企业手中。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就是政策扭曲的一个结果,而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与出口结构完全不同,也反映了金融抑制在促进对外投资方面的作用。
因此,未来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必定会有更大发展,但如果我们持续改革金融体系,短期内不排除对外投资出现反复的可能性。我们需要防范的是现在仓促地决定很多对外投资项目,最后却不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young6699 2010-12-27 20:56:09
感觉这篇文章的评论比 正文还好看

dell2009 2010-12-13 23:58:53
FT中文网《对外投资的“中国模式”》一文,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特性,其一是金融抑制对国内资本投资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文中并没有提“挤出效应”,本人把它的核心意思归纳成自己的语言),大型国企手中掌握的庞大资本“爆炸性”地向国外投资。文中开篇就提到一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2003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28.5亿美元,到2009年就飙升到565.3亿美元,平均年增55%,紧随美国、法国、日本与德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者;其二,大规模的资本外迁并不是产业升级的结果,而是反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如果第二个研究结论可以经得起数据与经验的验证,那么就等于直接告诉了我们,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认同来提升,而是通过引入所谓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模仿)、扩大资源来增强。这种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扩大海外资源获取渠道的做法很可能会掉入“后来者的诅咒”的陷阱。著名的已故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专门就“后来者的诅咒”的陷阱与大陆鼎鼎有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学术之争。杨认为只是单纯的技术模仿,而不进行制度上的改进与革新,很容易落入“后发劣势”的陷阱。道理很简单,技术模仿比制度模仿的效果来得快,而且还很容易形成器物性的“路径依赖”。
假如文中的研究结论可靠,那么杨小凯在2000年提出的“后发劣势”的警告就显得尤为让人不安,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把国内的“后发劣势”通过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扩展海外资源获取通道的手段向国外转移,试图给国内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新趋势不仅给国内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也很容易遭到国外**与学术界的质疑。原因也很简单,中国近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完全得益于丰富与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新一波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代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显然是中国的劣势。因此,中国**在二十世纪90年代通过招商引资与“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发展本国经济,虽然这种策略不是尽善尽美,但也可以说大致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曾经有西方媒体半真半假地说道:“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东方政治的“列宁主义”与西方经济的“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了,这种功劳一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适应能力的惊人能量,一半归功于西方“资本主义”丑恶嘴脸———资本的趋利性———的有意迎合”。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说明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大量的外资。即使2010年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体上依然没有改变“劳动力优势”与“资本、技术劣势”的发展格局,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要走“劳动力路线”,虽然中国的资本与技术跟1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据人口学者研究的数据我们知道中国仍然有1亿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那么大量的资本与低技术工艺投资就不可避免。
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需要大规模的国内投资。按理说,中国**手上大量的外汇储备应该转换成国内投资,以满足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大型国企参与大量的海外并购,在海外能源与服务行业大举投资,并且成为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国。这种对外扩张的投资策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可理喻的问题:国内资本向海外大量流出与国内资本匮乏性对内投资并存。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很惊讶的中国经济现象,我把它称之为“中国模式”的对外投资“锦标赛迷思”。
这种对外投资的“锦标赛迷思”很像国内地方经济的“县际竞争”,也有学者把这种分权化的县域经济竞争称为“锦标赛”竞争。竞争双方(各地的地方**)不断通过来来回回的地方性竞争获得所需发展经济的资源,它们既不考虑效率,也不会考虑公平,只考虑可以晋升的GDP指标,因为上级**是通过GDP指标来考核下级**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晋升下级**官员。在这场竞争激烈的“锦标赛”当中,地方**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是一个集速度、能量、规则于一身的超人,并且形成了稳固而畸形的“GDP崇拜”。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以往中国**发展国内经济的“锦标赛”竞争已经向海外投资转移。为什么这样说呢?文中的论据可以提供佐证,它提到:“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很多,包括对方的市场潜力、生产成本、法律环境等等。但我们的分析却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中这些变量都不显著,也就是说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并不考虑对方的市场、成本和法律。相反,吸引中国直接投资的却是以下三个因素: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出口市场。”当我读完这句话时,有种莫名的震撼冲击自己原本就很脆弱的内心,这不是与国内地方**发展当地经济的做法如出一辙吗?这种不顾后果,不计成本,不顾效率,只考虑GDP规模的经济发展策略给中国造成了多大伤害!高速的GDP增长速度、缓慢增长的居民收入、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资源的过度透支、贪污腐败横行、血腥的房屋拆迁以及地方**侵犯人权,这些残酷的现实还不够触目惊心吗?
如果我们把文中提到的中国企业(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有中国**的影子)对外直接投资不考虑对方的市场、成本和法律,与地方**发展当地经济既不考虑效率,也不考虑公平做类比的话,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只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出口市场,就可以认为与地方**只考虑当地GDP指标的行为相一致。而且文中也提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目的并非将生产设施迁移到海外,相反,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内生产的竞争力。事实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特别是跨国巨型企业,无一例外不是通过核心技术与制度创新来保证自己的龙头地位,那些零部件制造都是通过全球产业的转移分包出去,在他国建立很多制造基地。比如美国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就是此类公司中的一个,波音公司的飞机零部件制造全部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说到中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将会不断引发国企对外投资的冲动,抬高其投资额,使之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导者,与其出口结构完全不同(出口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改革目前的金融抑制政策,不仅会催生国企大量的规模庞大的海外投资项目,而且效率低下并且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要想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不但要改革金融体系的不合理结构,而且也要调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但是,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是祸还是福呢?我们拭目以待。

fireflyin 2010-12-13 21:38:36
关于第二,第三点.
目前,中国经济主体大概分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大致是不会对外投资的,即便是对外投资也算为其国外母公司的投资.
所以,目前,说到中国的对外投资,其主体就只能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资金雄厚,大多数民营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所以国有企业占对外投资份额较大完全可以理解,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当然更多是从国家战略角度,与纯粹的市场行为有差异.

我国具备所谓的制造业优势有很多是外资企业在我国利用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它们即使再对别国投资也只能是投资转移,不能算作我国的对外投资.这就是所谓不在我国擅长的领域.

匿名 2010-12-13 16:29:56
赞成这一点,必须将巨大的外汇储备变现

alfred_bug 2010-12-10 17:37:06
"这个中国模式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征:第一,我国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早的时期就开始大规模向外投资,其实是金融抑制的结果。第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目的并非将生产设施迁移到海外,相反,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内生产的竞争力。"
作者已经回答了你的疑问了:
为什么要对外投资?就是要增强国内生产的竞争力。
为什么增强国内生产的竞争力不是对内投资而是对外投资?因为“金融抑制”。
至于什么是“金融抑制”,作者可能不好明说,“资金被集中在部分企业手中。”这句话自己体会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14 21:38:05
2010年我国对外直投590亿美元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8日讯 商务部今天上午举行201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经济网进行全程直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姚坚在指出,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

二是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2009年收购项下的直接投资为192亿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34%。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主要项目有中石化集团(通过香港公司) 71.39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公司40%股权;中石油集团联合壳牌能源公司共同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23.71亿美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司17.8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国家电网公司9.89亿美元收购巴西7家输电公司及输电资产30年经营特许权项目等。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包括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美国、瑞典、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巴西等。

三是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我对中国香港直接投资337.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澳大利亚2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东盟2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欧盟21.3亿美元,若不考虑对卢森堡(避税地)的投资,我对欧盟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97%;美国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81.4%;日本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

四是地方对外投资态势迅猛。从境内投资者的构成情况看,地方对外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163.2亿美元,同比增长72.7%。浙江、辽宁、山东、上海、江苏、广东、安徽、北京等位居地方对外投资的前列。

中国经济网记者还了解到,从投资的行业构成情况看,商务服务业279亿美元,占47.3%;采矿业119.1亿美元,占20.2%;制造业60.3亿美元,占10.2%;批发和零售业55亿美元,占9.3%;交通运输业24.7亿美元,占4.2%;房地产12.5亿美元,占2.1%;建筑业9.7亿美元,占1.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业8.9亿美元,占1.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5亿美元,占0.9%;农、林、牧、渔业5.1亿美元,占0.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2亿美元,占0.7%;居民和其他服务业2.6亿美元,占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亿美元,占0.3%;住宿和餐饮业1亿美元,占0.2%;其他行业0.6亿美元,占0.2%。

中国经济网 作者:邵希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4 21:40:59
中广网北京1月18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商务部今天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过去一年我国商务工作运行的总体情况。

  首先,我国国内的运行情况,去年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2月份的全国三千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9%,1到12月份,全国三千家重点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8.1%,农村的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或者改造连锁农村超市过一共有52万个,商务部还启动了肉类蔬菜的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将选择大连、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进行试点,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总体框架。

  在对外贸易方面,去年全年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展,对外贸易较快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去年进出口呈现快速恢复态势,单月贸易额曾经五创新高,我国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增势强劲,我国已经成为贸易伙伴的主要出口市场。去年欧盟、美国、日本仍然是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

  此外,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去年全年全国非金融领域新批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一共270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是1057.4亿美元,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同时扭转2009年下降2.6%的局面,从结构上来看,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服务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大幅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