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及其对国际经济学的贡献
斯特
在国际经济学中, 罗伯特·芒德尔一直是近四十年来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以凯恩斯和米德的研究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优美的开放经济模型, 至今仍在运用; 他阐述了各种汇率制度的限制和政策含义; 以货币主义挑战一种凯恩斯主义思路, 以供给经济学的理论给某种需求定向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1999年10月13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 因他对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分析以及对最佳货币区域的分析” 而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芒德尔19 3 2 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金斯顿市,1953 年毕业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后到伦敦经济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 受到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和保尔·萨缪尔森的教诲, 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论文为“ 国际资本流动”)。之后执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 并曾供职于加拿大皇家物价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同时, 亦曾应聘为世界银行、美国财政部、欧共体等机构的经济顾问。1967一1970年, 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1972年返回加拿大, 作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经济教授和系主任。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著述很多, 除发表在杂志上的100多篇论文外, 还有多部著作, 如《国际货币体系: 冲突与改革》(1965 )、《国际经济学》(1968)、《货币理论: 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增长》(1971) 等等。他最早的贡献在贸易方面: 对贸易和要素流动均等化定理的独创性研究以及对纯贸易理论的精彩概述( 1957 )。但依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评价, 他的最重要成果是60 年代初所发表的几篇论文: “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国际调节的货币动态学”(1960)、“ 最佳货币区域理论”(1961)、“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化政策”(1963)。这些论文被他组合在《国际经济学》一书中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这样看来, 他1961 一1963年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部门经历, 对其选择课题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当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内保持固定汇率制时, 他就对此持批评态度。他的突破性研究始于政策组合的观念: 在一个资本流动但价格和汇率固定的世界中, 如何把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结合起来。这一研究在上述一系列重要论文中得到拓展。这些论文提出了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一物品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两国IS一LM模型的精髓。芒德尔在芝加哥大学执教的岁月是其经历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那时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争论和创造性相结合的黄金时代: 那里明星荟萃, 有米尔顿·弗里德曼、H.G二约翰逊以及阿诺德·哈伯格; 学生和青年教员中有阿瑟·拉弗、斯坦·费雪尔等等。芒德尔的影响无处不在。美元本位明显崩溃之际, 芒德尔成为思考汇率制度和世界货币体系的一位领导者。他( 与罗伯特·特里芬一起) 引起了关于如何重构世界货币体系的一场讨论, 提出了当时的三个关键问题: 信任、流动性和调节。芒德尔对现存货币制度安排的怀疑, 以及这种安排在当时日益上涨的世界性通货膨胀中所显示出来的明显不足, 促使他渐渐走向硬通货思想, 甚至包括金本位体系。他的另一个决定性影响阶段始于70年代: 献身于供给经济学。他那引起广泛争论的《美元与政策组合》( 1 9 71 )燃起了人们对减税的热情, 构成供给学派兴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那以后的二十多年中, 他的大量论文用于讨论这样两个主题: 如何组织健全的货币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供给政策来促进增长。芒德尔的兴趣, 除国际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广泛领域之外,还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画家; 在意大利锡耶纳城外重建一个17世纪的古城堡一这是他30年来的嗜好。
一、最优货币区域的性质:要素市场的一体化
所谓的“ 最优货币区域” 是指这样一个地区, 在其中, 各成员国货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 并实行固定汇率制, 但对区域外的国家却共同实行浮动汇率。这一概念是战后关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相对优点的争论中提出的。主张浮动汇率制的学者(如米尔顿·弗里曼,1953) 认为, 为了维护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同时实现, 经济中价格和工资呈刚性的国家应该采用浮动汇率制。最优货币区域论则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在金融交易、生产要素流动或商品贸易上与外部世界高度的一体化, 固定汇率也许比浮动汇率能更有效地保证内部和外部均衡。这种理论的开拓者正是芒德尔(1961)。芒德尔所谓的“ 最优货币区域” 是指汇率应该固定的最佳区域。一般而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统一的货币,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货币, 所以汇率在各国内部是固定的, 但在各国之间却是可以变动的。但是, 这个概念必定符合逻辑吗? 芒德尔认为, 对于每一个要素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 理论上应当只有一种货币, 因为要素流动使汇率变动成为多余,但对要素缺乏流动性的区域, 汇率变动则能够替代要素流动。他的基本论据是: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全方位流动, 可以在出现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扰动时, 减轻改变生产要素实际价格的压力, 从而减轻把改变汇率作为改变要素实际价格的一种工具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要素的流动是价格一工资浮动的部分替代。之所以是部分的, 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在短期内通常较低。因而, 要素的流动, 在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时, 就其降低长期的实际调整成本而言, 比在国际收支暂时出现不平衡而需要进行短期调整时, 更加有效。短期的国际收支调整, 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 成本最小。这样, 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保证了固定汇率制度不妨碍维护地区间国际收支的平衡, 同时又提高了货币区域内部货币的有用性。内部平衡( 最优的通货膨胀一失业权衡点) 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 与别的国家相对的外部平衡可以通过汇率的联合浮动而达到。受芒德尔之研究的启发,R.I.麦金农(1962) 也试图找出最优货币区域的经济性质,但他是以商品市场的一体化来定义的。麦金农认为, 关键因素是经济的开放, 而不是要素的流动程度, 因为相对封闭的经济可望利用贬值来促进支出转换, 但在高度开放的经济中, 贬值的结果将是提高价格水平。其他学者还从另外的角度来给出“ 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 例如, 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等。现在,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 货币统一方案的评价应以上述所有因素的成本一收益评估为基础, 不能只依赖于某个排斥所有其他因素的单项标准。可以说, 芒德尔关于最佳货币区域的构想起源于对欧共体的思考。1961年他提出这个前所未有的问题时就表示, 鉴于欧洲国家逐步走向一体化, 组成共同货币同盟对欧洲的发展最为有利, 这一区域内所有国家将会发现, 采取单一货币比沿用本国货币更为方便。因此, 尽管芒德尔没有亲自参与欧元的创建过程, 但舆论界认为, 他获奖的部分原因可以归之于他在共同货币方面发表的预言性理论, 这为发行欧洲单一货币一欧元奠定了基础, 因而把他称之为“欧元之父”。对此,芒德尔本人诚实地说: “这种说法太过奖了,我也许是欧元之父, 也许只是几位欧元之父中的一位” 。
二、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
以罗伯特·芒德尔和英国经济学家J.马库斯·弗莱明( 1911一1976)命名的模型是他们两人在60 年代初几乎同时并且是彼此独立地提出来的。芒德尔( 1960,1963) 和弗莱明(1962)证明, 国际资本流动是强化还是削弱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则取决于究竟汇率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以及运用的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此之前,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为正统的国际收支理论提供了最权威的阐述。米德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个国家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他的基本结论是, 这要求利用对国民收人和国际收支具有不同效应的两种政策: 一项政策影响支出水平, 另一项政策影响支出结构。前一项政策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组成。后一项政策系指那些能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政策, 如汇率、各种贸易保护形式等等。米德的分析主要限于经常项目, 对资本流动没有给予关注或解释。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中的基本观点是:适当地选择财政与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无需改变汇率或其他转换支出政策。具体而言, 利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总支出时, 它会通过两个不同的渠道影响国际收支。如果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提高政府支出或减税), 那么, 较高的总支出就会引致较高的进口 从而推动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如果没有相配套的货币政策, 较高的总支出还会导致国内利率的提高, 从而推动资本项目出现顺差。这两种彼此相反影响的后果, 取决于边际输出倾向和资本的流动程度。因此, 对于国际收支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假定充分的国际资本流动会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因而资本项目的效应占据主要地位。在这些条件之下, 如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一种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就必须增值, 以J恢复均衡。然而, 较高的货币价值会把需求引向外国物品, 因而削弱这种财政刺激政策的效果。要维持一种固定的汇率而不让汇率浮动, 中央银行就必须购买外汇。除非通过国内公开市场的证券销售活动来使这种干预的效果“ 隔绝起来” , 否则, 国内货币供给将会提高, 从而强化财政刺激政策。按照这种推理, 给定资本在国际上具有高度流动性这一条件, 那么, 财政政策在汇率浮动时无效, 而在汇率固定时有效。
图1 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这些都可以用图1给予说明。此图取自芒德尔(1963)。除了通常的IS 一L M 之外,图形还包括一条BP曲线。BP曲线表示与国际收支均衡相成一致( Y,i) 组合。典型的BP曲线被表示为具有正的斜率: Y值的增强虽然会通过引致进口增加而使经常项目恶化, 但可以通过国内利率的提高而吸引的资本流入来抵消之, 从而保证国际收支的均衡。资本流动性越高,BP曲线越平缓。上图中, 以在某个世界利率上一条水平的BP 来表述资本完全流动之假设。资本完全流动要求投资者认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因此, 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 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人, 这意味着BP是水平的。假设经济最初处于A 点所示的均衡状态, 扩张性财政政策( 表现为IS移动IS’) 虽然提高国民收人, 但也会把国内利率推高到世界利率之上, 从而使国际收支进人C 点所示的某种顺差状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由此而来的本币增值将会持续下去, 直到IS 回到其原来的位置, 也就是说, 至到这种增值完全抵消这种财政刺激为止。在固定汇率制度之下, 通过隔绝干预的影响( 即增加国际储备的方式), 可以使经济仍然保持在C点; 如果干预的影响未被隔绝, 国内货币供给就会增加, 以适应新的、更高的支出,由此而来的均衡处于E 点。简言之, 财政政策在影响国民收人方面将非常有力, 因为它所吸引的资本流人增加了货币供给, 从而避免会抑制国民收人增加的利率上升。对“ 财政政策在汇率浮动时无效, 而在汇率固定时有效” 的结论, 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假设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地, 如果国际资本不能流动(BP为一条垂直线), 那么, 固定汇率制下,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导致经常项目从而整个国际收支恶化。由此而导致的国际储备减少和相应的国内货币紧缩会削弱财政刺激。虽然被隔绝的干预会阻止货币紧缩, 但无补于储备的流失。因此, 财政当局将被迫迟早抛弃财政刺激。相比之下, 通过引致浮动汇率贬值来恢复均衡, 会通过把需求转向国内物品来强化财政刺激。按照这种逻辑, 由于资本不能流动, 储备的流失会限制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的运用, 而在浮动汇率下, 汇率贬值会强化它的效果。对货币政策的情形, 也可以作出类似的分析。只要资本可以流动,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总会由于利率下降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状态的恶化。在一种弹性的汇率制下, 一种市场决定的通货贬值会强化初始的货币刺激。相比之下, 维持一种固定的汇率, 会削弱货币刺激, 除非通过公开市场的购买活动来阻止货币供给回落到其先前的水平。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的可行性再次受到储备流失的限制。这里的分析所提供的一个结论是, 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国民收人无能为力, 但在浮动汇率下却非常有效, 与财政政策正好相反。特别地, 在资本完全流动以及固定汇率条件下, 货币政策虽无力影响国民收人水平, 但却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影响储备水平的工具, 因为它可以控制储备的水平, 而又不必付出引起偏离其他国内目标的代价。在较早的一项相关分析中, 芒德尔(1960)就利用自己的模型说明了所谓“ 指派问题” : 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来同时实现“ 内部平衡”(充分就业)和“外部平衡”(某一给定汇率之下令人满意的国际收支状态)。注意: 财政政策对整个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取决于资本流动的程度; 而货币政策以同一方向影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如果指派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的话, 那么,每当出现需求过剩时, 就应指示中央银行提高利率, 出现失业时则降低利率。同时, 若指派财政政策来实现外部平衡, 那么, 每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 就应指示财政部增加预算赤字, 出现逆差时则减少赤字。这种指派将会出现图2 所示的结果。图2中,BE表示外部平衡曲线, 其右上方为顺差, 左下方为逆差,BI表示内部平衡曲线, 其右上方为需求过剩, 左下方为存在大量的失业; 横轴上的T 一G 表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假定经济最初处于El,财政部这时会感到高兴, 中央银行却有义务去抑制由过剩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 于是提高利率,直到过剩需求被消除。但利率的提高将使财政部碰到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麻烦, 它将依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来消除顺差, 直到经济达到玛时为止。随即中央银行又要着手提高利率, 如此反复, 结果是该经济逐步偏离位于E的最佳组合。由此引出的论点是, 应该给每一种工具指派它相对最有影响的目标。芒德尔争辩说, 应该指派财政政策去完成内部平衡, 让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这将保证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未经协调的政策行动将引导经济走向E点。这一主张的关键是, 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会增加产出,但对国际收支资本项目有不同效应, 货币扩张引起资本外流(通过降低利率),而扩张性的财政引起资本流入(通过提高利率)。借助于这两个独立的工具, 能够同时达到内外政策的目标。
三、简评
芒德尔的经典论文极可能是受到50 年代工业国家经验的启示, 当时许多国家逐渐取消资本控制, 国际资本相对于贸易流量而言开始有重大增长。也许,当时的加拿大是宏观经济理论中“ 开放的小国经济”的最好实例, 它在1950一1961年期间维持着一种浮动汇率制并且具有很高的资本流动性。1973年始,主要工业国家纷纷转向浮动汇率, 与此多少有些巧合的是, 经济学家也开始对芒尔德尔一弗莱明模型的不完备之处感到不满。例如, 这个模型没有考虑到汇率的预期变化, 这显然不符合现实, 但对模型得出的结论却至关重要。模型也没有考虑到净国外债权存量和与之相关的利息支付流。芒德尔关于政策组合的主张存在两个缺点: (1)作为国际利率水平函数的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理论解释不充分, 遗漏了国际资产市场中存量均衡的讨论; (2)他的外部平衡定义有问题一任何政策制定者看着依靠持久的高利率把国内投资挤出去, 鼓励对外债台高筑来换取国际收支均衡, 是否会满意?实际上, 到19 73 年, 很大一批经济学家已开主张浮动汇率。1975年,在斯德哥尔摩附近召开的关于“浮动汇率与稳定政策”会议上的一系列论文中, 显示了重要的理论进展。新一代的模型马上被冠之以“ 资产市场方法”的名称, 因为这些模型强调货币是一种资产,因而它们的价格( 即名义汇率)取决于持有这些现有存量的意愿。但是, 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完善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 特别是70年代, 工业国家的汇率经常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经受着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结果, 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在80 年代以经过修饰的形式得以复兴, 至今仍然是分析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基本模型。
参考文献:
Mundell, Robert A. (1957),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AER, 47. PP. 321-35.
(1960)“The Monetary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 under Fixed and Floating Rat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 May, pp. 227-257.
(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ER, 51, Sept. p. 657-65. (1963).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oating Rat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s, 29, Nov, pp. 475-85.
(1968),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acmillan.
(1971), Monetary Theory: Interest, Infl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Goodyear. Frendell, Jacob A. and Assaf Razin (1987), "The Mundell - Fleming Model a Quarter Century Later: A Unified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 34, Dec, pp. 567-620.
McKinnon, R. l (1963),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ER, 53, sept, pp. 717-25.
Fleming, J. Marcus (1962),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tion Staff Papers, 9 (2), Nov., pp. 3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