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9784 5
2006-08-21

《中国金融评论》

创刊暨征稿启事

刊物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相关学术领域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目前中国在此领域中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杂志寥寥无几。为此,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倾力合作、并联合国内外最顶尖的金融学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创办一本与国际接轨的、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一流刊物——《中国金融评论》(China Finance Review),努力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一个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本刊创刊号将于200612月份正式出版发行。

1.定位于中国与国际学界交流的一流平台

本刊致力于建设一个与国际金融学界交流的一流平台。本刊中英文对照、面向全球发行,严格按照国际学术刊物惯例进行管理。本刊目标在35年内进入国际社会科学目录索引(SSCI),使之成为能够代表中国乃至亚洲金融学术水平的一流学术刊物,为中国金融学界攀登世界金融学殿堂奠定坚实的基石!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与交流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拓展创新的办刊方针,本刊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综合反映中国金融问题的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 并促进中国与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沟通与交流;本刊将坚持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金融理论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金融问题、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理论文章。本刊提倡学术批评和交锋,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

本刊支持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规范性研究方法,同时亦大力倡导国际上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都要力求严谨、深入、细致、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

4.坚持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抵制学术腐败

本刊采用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秉承学术、中立、公正的原则。本刊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坚决杜绝“人情稿”,不收版面费,努力成为真正与国际接轨、被国内外学者高度认同的学术刊物。

通过金融学界的共同努力,本刊必将能够彰显出国际、一流、创新、前瞻、理论、实证的特色,发表出众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的金融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积极推动国际学术的深入交流。

编审团队

本刊的编审团队空前强大,编委会由50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经济学家组成。

1、名誉主编

成思危 教授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2、主编(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教授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

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

吴冲锋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3、执行主编(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陈工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陈学彬 教授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

徐信忠 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另外还有数十名国内外在金融经济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著名教授与专家出任编委会委员。

出版发行

本刊为中英文对照,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向全球发行;本刊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出版。

本刊每期发行量大约为3000-5000本,主要读者群包括:

² 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研究人员

² 国内金融、经济相关政策制订机构(包括全国人大和政协相关机构、央行、证监会、银监会等)

² 经济、金融实务机构

² 财经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

征稿范围

本刊旨在发表具有原创性的所有金融、经济学研究范畴的理论与实证文章,尤其欢迎关于公司财务、资本市场、金融工程、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管理等微观金融领域的论文,以及能反映当前中国金融、经济现实问题,并对政策制订、行业发展有指导与参考价值的文章,同时也鼓励对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金融制度与法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征稿要求

本刊力求综合反映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敏锐追踪对相关学科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积极关注基于科学批判精神并在学术层面展开的争鸣与评论,精心提炼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论点精华。因此,本刊希望论文在理论上要有新意和独到见解,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现实性;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材料翔实,文字通畅简练。本刊尤其欢迎对中国当前金融与经济政策以及行业发展有创见性、启发性的文章。

关于稿件的具体细节,请参阅附件:“《中国金融评论》投稿须知”

论文评选与奖励

为了鼓励学术进步、支持研究创新,本刊每期将评选出“最佳论文奖”(1篇)和“优秀论文奖”(23篇)。其中,“最佳论文奖”可获得5000元港币现金以及免费赠阅本刊3年;“优秀论文奖”可获得2000元港币以及免费赠阅本刊1年。

中英文版说明

为了给中国优秀金融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本刊将以中英文对照出版的方式向全球发行。论文将由编辑部组织进行高质量的翻译。专业翻译费用由作者和编辑部各分担50%。本刊也欢迎作者同时提供中、英文两个版本。

SSRN推荐说明

社会科学研究网(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SSRN, http://www.ssrn.com),是国际最著名的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网站之一,其致力于向世界范围快速传播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Michael C. Jensen担当SSRN的主席,另有Ross Watts, Erik Brynjolfsson, Martin Feldstein, Bernard Black, Mitchell Polinsky 以及Ronald Gilson等世界重量级学家担任董事。SSRN目前已经拥有数百种电子期刊。本刊将与SSRN合作,将获奖论文的英文版向SSRN推荐,这将会使我国金融学者的佳作得到世界范围的传播与认同。

主编推荐说明

为了使本刊论文作者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可,凡被本刊录用的文章,其作者在职务评聘、升职时,本刊主编团的一位金融学界著名教授可以应作者要求,向作者所在单位相关部门进行推荐,为作者锦上添花。

创刊号说明

本刊的创刊号将于200612月正式出版。为了便于编辑部按照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进行编辑工作,同时也为了给作者留出充裕的时间参考匿名审稿人意见并修改论文,凡有意在本刊创刊号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敬请于2006715号前向本刊投稿。

本刊编辑部地址

通信地址:上海市法华镇路5351号楼114,《中国金融评论》编辑部

编:200052

投稿邮箱:cgm@sjtu.edu.cn

联系电话:021-52301267

传真电话:021-52301276

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举,踊跃投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29 10:12:00
不错,也许这会是一份不错的经济学刊物。希望它能成为大陆主办的第2份进入SSCI的经济学刊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3 21:42:00
第一份是什么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0 04:14:00
呵呵 第一份  问老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1 14:24:59
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分析

--------------------------------------------------------------------------------




孙波涛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影响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讨了个人信用贷款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原因分析



影响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来源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指由外界力量决定的,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行业周期的波动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变化等。内部环境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它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信贷风险的大小。这些因素已经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贷款监管以及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中。

1、内部环境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

内部环境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缺失、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缺陷,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内部原因造成的贷款风险。根据个人信用贷款的各个关键流程环节,内部环境风险可以从贷前,审批,贷后,管理系统等角度分析,确定风险产生的原因,为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1.1贷前风险

贷前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款经办人员由于个人原因或者某种利益关系,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不指出,导致借款人相关资料不真实,误导贷款审批人。更有甚者,有些工作人员知法犯法,内外勾结,故意伪造相关材料,骗取银行信贷资金。个人信用贷款属于零售银行业务,销售部工作人员面临着比较大的业绩压力,有时候为了能够及时完成制定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利用自己对于银行内部政策的了解,指导客户提供不符合其真实信息的资料,从而达到为不合格客户获取贷款的目的。这一风险又可称为人员道德风险。

1.2审批风险

贷款审批是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在贷款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警惕性不高,对借款人的真实身份、收入情况、家庭状况等情况了解不祥,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流于形式,对有瑕疵的材料没有认真调查核实,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审查的目的,使银行承担潜在风险的损失。

另一方面,个人信用贷款审查严重依赖个人信用记录。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间信息沟通不畅。商业银行贷款审查手段比较单一,对借款人情况的了解十分有限,加上全社会没有形成讲信用的风气导致有的借款人伪造收入证明,或者用一份收入证明在不同的银行同时贷款,而银行对这些情况无法核实,导致贷款风险加大。

1.3贷后管理风险

    贷后管理对于所有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来说都是必要的,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手段。对于公司类的贷款,一般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是要求对每笔贷款定期检查、报告。个人信用贷款由于客户分散、数量众多等特点,决定其贷后管理不适合使用公司贷款的贷后管理模式。由于个人信用贷款没有抵押物,依靠客户信用作为担保,因此如何有效地跟踪每个客户的经济及家庭变化的情况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但是商业银行内部的资源十分有限,难以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跟踪、了解成千上万个客户的实际情况。这一矛盾决定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不能及时发现所有风险问题,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

1.4内部协调风险

    所谓内部协调风险是指各个业务部门作为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在开展个人信用贷款业务的时候,由于内部缺乏有效沟通、政策理解不同、操作系统误差、以及数据时效等原因造成商业银行面临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一种结构性风险,即使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内部协调风险的产生,对于个人信用贷款业务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各项政策的制定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将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点。

2、外部环境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

对于个人信用贷款,其风险受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2.1经济周期风险

    所谓经济周期风险是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因素影响,国民收入预期产生变动,从而造成银行贷款发生损失的风险。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不管是全球经济、国家经济还是行业的发展都是呈周期性的螺旋形的发展态势,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当经济处于繁荣或复苏时期,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国民收入预期增长,对于个人信用贷款业务来说,面对的违约风险会降低。当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时期,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国民收入预期降低,对于个人信用贷款业务来说,面对的违约风险会增加。

2.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对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随着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步骤的加快,利率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银行利率风险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矛盾造成:

(1)贷款利率的长期性特征所导致的存贷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矛盾。对于期限较长的贷款,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小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因此当利率变动时,银行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

(2)个人信贷利率的稳定性特征所导致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矛盾。银行为了避免出现短期存款利率上升带来的利差损失,在消费信贷贷款利率政策上倾向采用浮动汇率。对于个人信贷借款者,为了避免短期利率波动带来的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倾向于接受固定利率,于是产生了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矛盾。如果银行以固定利率开展个人信贷业务,当市场贷款利率大于个人信贷长期贷款利率时,银行将承受再投资的机会成本损失。当市场贷款利率小于个人信贷利率时,通常会导致借款者再融资,产生提前还款行为,使银行面临再投资风险。

2.3外部合规与监管风险

外部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个人信用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和原则,而招致法律诉讼或遭到监管机构处罚,进而产生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商业目的的风险。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监管规定的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营个人信用贷款业务,或削弱其业务竞争能力甚至生存能力的风险。

该类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业务的外部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所致。目前,有关部门对于个人信贷业务在宏观政策虽原则上有支持但对该业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及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因此,一旦在业务处理上出现争议或者有法规的重大变动则会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营个人信用贷款业务。

2.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一般定义是因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履行合约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其风险度是通过对方违约时重置现金流来衡量的。

对信用风险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贷风险,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一般实质借款人到期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中,这种损失包括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两部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因所有客户质量恶化引起的风险,如表外业务中的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进而转化为表内负债等。2004年6月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信用风险的定义为“银行的借款者或交易对手不能承担事先约定条款的偿还责任是的一种不确定性。”

信用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分类:

(1)从来源看,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交易对手风险和发行者风险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和金融衍生交易中,后者主要是和债券相联系

(2)从组成上看,信用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违约的情况下,根据合约签订时的保护性条款的安排,一般来说,一部分债权会得到受偿,这一比率称为挽回率;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它是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具体由信用价差跳动风险和信用价差波动风险组成。

(3)从层次上说,信用风险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交易层次,与单笔的金融交易相联系;二是交易对手或发行人层次,产生于与一个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的全部交易中;三是资产组合层次,与市场主体和全部交易对手以及发行人的全部交易相联系。

实践证明,由于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的客户是个人,依靠的是个人信用作为担保,因此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同时从分类可以看出,信用风险可能产生的情况众多,因此也是控制起来最复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子健.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8-32.

【2】刘志清.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不容忽视【J】.中国金融,2004,5:45-46


[2]佚名.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贷款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分析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http://www.ems86.com/zhengwu/html/?24724.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1 20:54:27
上面是哪的文章,不会是中国金融评论上发表的吧?如果真是这样,想要冲击SSCI那还得多少个世纪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