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理念包括,培养“全人”,创新知识,服务社会
培养全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品性”,知道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的学术良心,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知道如何做学问。
一部世界大学的发 展史,就是一部争取学术的独立与自由的历史,否则大学只会成为政治与社会(比如宗教)上利益集团的从属物,知识堕落,学术遭到窒息,社会退步,人民的生活 普遍受到压抑。
培养全人什么叫全人?至少包括:1)有品性、有学术良心、有自由人的独立性格;2)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3)有对文化(包括科学和艺术)和社会的广阔理解力(金耀基,2003)。下面具体来看其内涵及在中国大学中的体现。
1.有品性、有学术良心、有自由人的独立性格。
有“品性”正是《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换句话说,大学就是要去彰显人性中那光明的德性。不仅老师要这样做,还要帮助学生去革新自己,教学相长,至善至美。什么是光明的德性?包括做人的道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大学老师心中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将学生当作打工仔,而有学生则得过且过,只要能毕业,拿到文凭即可。尽管情节非常严重的个案不应很多,但也不少。从大学管理层的所谓“双栖”教授,到另外的一些“双聘”教授,从所谓的“博导”到一般的老师,有的人在金钱、名誉、地位方面欲立、欲达,却很少想到如何使他们所领导的老师或学生也能立在一个可以受人尊敬的位置,达到一定的专业和生活水准。他们或许会说自己也是有了“人下人”的经历,才到了今天“人上人”的地位。但如果自己当年不愿做“人下人”,为什么今天要让别人做“人下人”呢?
正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缺乏,才导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等观念和行为的泛滥,导致经济发展的重效率不重公平、低权利、高污染,社会互信的严重缺乏等问题。
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社会不公的现象都和大学教育过程中道德的缺位有关。
试想如果大学的领导层和教授不讲道德,没有做人的品性,何以让学生讲道德,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人?一代年轻人缺乏道德,如此传承下去,社会不是越来越可怕吗?
没有或缺乏道德的人也不会有学术良心或自由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会搞学术欺骗,如抄袭、舞弊等。互联网上有公开贩卖论文的广告,或收费帮别人写论文的枪手广告,还有所谓学术杂志收费帮学者发表文章的广告。这些人没学术良心,更谈不上什么自由思考。他们被扭曲的心态所绑架,并不自由。他们谈不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下功夫去思考,自然也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没有道德的人也会曲学阿世,如为了政治或商业的利益而扭曲学术,自愿做某些团体或商业利益的代言人。难道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命运放在别人手里吗?有人愿意失去人身、说话的自由吗?有人愿意被别人看作是低人一等吗?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各种权益受到别人的伤害吗?如果没有,那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如果世界上多数人都不愿意,就有了普适价值。但还是有些人为了利益,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昧着学术良心,不去考察事物的本质,探讨真理,而是去做否认这种价值的存在的工作。
所以说,培养全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品性”,知道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的学术良心,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知道如何做学问。这样的人,才是大学应该培养的全人,这才是大学的精神。当然,这些还不够。
2.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
人文关怀,是指一个人对美、正直、公平、公正、容忍、理性、自由、民主、人权的执著。沽名钓誉、学术欺骗、曲学阿世等等没有人品的现象,正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正直。抄袭、作弊也不是公正、公平。一个没有学术良心、曲学阿世的人也会视自由、民主与人权为粪土。
有了人文关怀,也跟着会有公民意识。在想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想到社区利益。他就不太可能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相反,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提高社区生活的水准。这也包括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关心。
拿澳门来说,很多同学对澳门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所知甚少。不少人对葡萄牙人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一无所知。他们也不知道特首、立法会议员、法官是如何产生的,对澳门的龙头产业博彩业的利弊所知甚少,对很多即使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的社会问题也很少关心,如外劳问题、交通问题(比如出租车司机兜路、拒载、多收费问题,巴士服务问题、轻轨的建设问题等)、住房问题也很少关心。
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自己社区的历史和现状不关心,没有公民意识,也缺少人文关怀,只能说是大学教育的失败。一个大学就是被排在世界前100名,也没有意义。包括北大、清华、港大、台大等在内的所谓华人世界一流大学,都应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3.有对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社会的广阔理解力。
从培养全人的角度去衡量大学好坏,其标准除了上述品性、人文关怀等问题外,还有对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社会的广阔理解力。后者是前两者的基础,只有对文学、艺术、科学和社会有了了解,才会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才能建立起“品性”。
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广阔理解的人,会有批判的眼光,知道哪些应欣赏,哪些应摒弃,比如种族主义、大男子主义、等级观念、专制主义、科学主义(即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其他都不重要)等是应被摒弃的,而平等、自由、民主、人权的观念却应是被加强的。
对科学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物质世界的局限与可能。对艺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清楚人性的善恶,如何惩恶扬善。知道人是怎样一个有感情的动物,体谅别人,宽容别人。对社会的了解,可以使学生知道个人如何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克服负面影响,提高生活水平。
上述培养全人的三个方面,正是博雅教育的宗旨。博雅教育,英文是 liberal education, 直译为“自由人教育”。
换句话说,你可以研究如何制造武器,但也要知道武器是用来杀人的,杀人有后果,要承担责任。你也可以学做工程师,修建一条从内地到西藏的铁路,但要知道修路虽然是现代化的必需,但现代化也会带来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破坏原生态的文化、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你要知道承担这个责任,并将对环境与人文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011年初,澳门报载澳大博士生在改良统计空气质量的模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果空气污染得不到控制,再如何改进测量模式都于事无补。于是,科学家要学些人文知识与社会科学,在推进科学的同时,要推动社会进步。
人文学者与社会科学家也要学些自然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创造自然科学发展的最佳环境。
只有这样,大学培养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对社会总体发展有益的全人。前不久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育人是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样的人是有公民意识、民主法制观念、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人。这也正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讲的全人。
培养全人的责任被赋予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强调人格的培养,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全面,二者有相通之处,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也是要强调全面人格的培养。
港澳台都已在强调通识教育。大陆一些学校也在修改教学计划,开始允许学生转系、副修、跨系跨校选课、强调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并重。不过,消除大陆教育弊病的沉疴,真正走向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之路,恐怕还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