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日落瀛台
(清末)
一
岂因祸福避趋之
拜工业革命所赐,1775~1833年英国纺织品成本下降了94%,英国商人开始满世界卖布,中国市场当是目标。不过,中国人不这么想,尤其是把放热气球当升天的弘历,他规定英国人只能在广州城卖布,因为“**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需夷外货物以通有无”。
弘历太闭塞,自鸣得意、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实际上,不是。
核算运费,英国洋布价格比中国土布并不便宜,加上数千年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英国商人想在这个时候打开中国市场,基本上不可能。1830~1833年,中英贸易中国仍年均入超158万两白银,英国人很愤怒……
愤怒之后,就开始使坏,既然卖布不挣钱,就卖鸦片。鸦片,学名海洛因,地球人都知道,那玩意儿是毒品。
鸦片贸易,中国失去的不只是银子,还有民族的希望。与常识相反,吸食鸦片的并不是地痞流氓以及二流子,就是他们想吸,人家也不给。
因为,没钱。
当时,鸦片的吸食者主要是商人、官吏乃至军官,相对于地痞、流氓、二流子他们是社会中坚,如果他们迷恋毒品,中国就真完蛋了。
鸦片是英国在清朝最挣钱的买卖,每年能从中国弄走240万两白银,1839年这个数字可能到达了400万两白银,有人估计中国20~25%的白银被英国佬卷走了,中国对外贸易开始经严重出超。
白银流出,彻底改变了满族**的货币政策,从“钱贵银贱”改为“钱贱银贵”了。其实,“钱贱”对小农无所谓,“银贵”就有所谓了。因为官老爷们改收银子了,官家汇兑牌价每两/1000文,实际汇兑价格到了每两/2000文。官家又不肯吃亏,官府向小农收银子、兑铜钱,小农只能从市场上以钱换银。
凭空小农税款多出一倍,太离谱了。
与英国人贸易,既亏官府,又亏百姓;既亏银子,更亏身体。
百姓不想忍,皇帝更不想忍,向来在这块地盘上都是皇帝说了算,现在你不但布,还卖鸦片,顺带杀人放火。
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时,林则徐站了出来,因为“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所以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绝对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不过,在国际政治舞台呐喊是没用的,要靠实力。
评价林则徐是很难的,当然,这位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确实不容撼动。遗憾的是,这位伟人连猛人都称不上,更不是神人。即使林则徐不被撤换,他也不可能改变历史轨迹,英国人该打进来还是要打进来,清**该输照样要输。1841年虎门决战的时候林则徐依然在广州,而且琦善其实很尊敬林则徐,广东水师主将关天培也未被撤换,但是,我们依然输了,输的很惨。
其实,每次我们惨败,都要找到几个人,一个是民族的希望,一个是民族的败类,结局是败类战胜了希望,于是我们输了。总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个具体的理由,然而,鸦片战争我们输了,是因为没有林则徐,甲午海战呢,难道都是败类战胜希望,还都是偶然吗?
1841年前,英军放弃广州北上天津的原因是想找一个地方能直接向清朝皇帝递交国书,并非惧怕林则徐在广州。就这样,英国在天津的国书依然被翻译为“求讨皇帝昭雪伸冤”(demand from the Emperor satisfaction and redress)。
擅长呐喊的民族英雄始终认为英军只有海战能力,“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具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上岸更无所能,是其强给不可制也”,“即其船坚炮利,也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