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十九年(公元前1765年)大旱。(《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商汤二十年(前1764年)大旱。(《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商汤二十一年(前1763年)大旱。(《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商汤二十二年(前1762年)大旱。(《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商汤二十三年(前1761年)大旱。(《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商汤二十四年(前1760年)大旱。(《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秋、大雩(雩音于,求雨之祭也)。(《春秋左传注》)
庄公三十一年(前662年)冬,不雨。(《春秋左传注》)
僖公二年(前658年)冬十月,不雨。(《春秋左传注》)
僖公三年(前657年)夏四月,不雨。(《春秋左传注》)
僖公十一年(前649年)秋八月,大雩。(《春秋左传注》)
僖公十二年(前648年)秋九月,大雩。(《春秋左传注》)
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夏大旱。(《礼记·玉藻》)
原注:“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郑玄《注》云:“《春秋》之义,周之春夏无雨,未能成灾。至其秋季实之时而无雨,则雩。雩而得之,则书雩,喜祀有益也,雩而不得,则书旱,明灾成也。”杜预用此议,《注》云:“雩不获雨,故书旱。有夏及秋,五稼皆不收也。”以此言之,此书“夏大旱”,实则自夏及秋皆不雨,是否《经》义,可疑。至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乃《谷梁》义。按之全《经》,书“大雩”者自桓五年至哀十五年凡二十一次;书“不雨”者则庄三十一年,僖二年与三年、文二年、十年与十三年,自后不见;书“大旱”者,唯此及宣七年而己。义例何在,难知。
文公二年(前625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春秋左传注》)
文公十年(前617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春秋左传注》)
文公十有三年(前614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春秋左传注》)
宣公七年(前602年)秋,大旱。(《春秋左传注》)
成公三年(前588年)秋,大雩。(《春秋左传注》)
成公七年(前584年)冬,大雩。(《春秋左传注》)
襄公五年(前568年)秋,大雩,旱也。(《春秋左传注》)
襄公八年(前565年)秋九月,大雩,旱也。(《春秋左传注》)
襄公十有六年(前557年)秋,大雩。(《春秋左传注》)
襄公十有七年(前556年)九月,大雩。(《春秋左传注》)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秋八月,大雩,旱也。(《春秋左传注》)
昭公三年(前539年)八月,大雩,旱也。(《春秋左传注》)
昭公六年(前536年)秋九月,大雩,旱也。(《春秋左传注》)
昭公八年(前534年)秋,大雩。(《春秋左传注》)
昭公十有六年(前526年)九月,大雩,旱也。郑大旱,使屠击、祀款、竖木付有事于桑山。斩其木,不雨。(《春秋左传注》)
昭公二十有四年(前518年)秋八月,大雩,旱也。(《春秋左传注》)
昭公二十有五年(前517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春秋左传注》)
定公元年(前509年)九月,大雩。(《春秋左传注》)
定公七年(前503年)九月,大雩。(《春秋左传注》)
定公十有二年(前498年)秋,大雩。(《春秋左传注》)
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汉书·五行志》)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秋,天下旱。(《汉书·五行志》)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春,天下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景帝中三年(前154年)秋,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元狩三年(前120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天汉三年(前98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征和元年(前92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夏,大旱,东西数千里。(《汉书·五行志》)
汉神爵元年(前61年)秋,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汉书·五行志》)
汉永初三年(109年),郡国八,旱。(《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汉永初四年(110年),旱。(《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汉永初五年(111年)夏,并旱。(《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汉永初七年(113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元初元年(114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元初二年(115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元初六年(120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建光元年(121年),郡国四旱。(《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汉延光元年(122年),郡国五并旱,伤稼。(《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汉顺帝永建三年(128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永建五年(130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阳嘉二年(133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冲帝永熹元年(143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延熹元年(158年)六月,旱。(《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熹平六年(177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光和五年(182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光和六年(183年)夏,旱。(《汉书·五行志》)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秋,长安旱。(《汉书·五行志》)
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四月,旱(《献帝起居注》)。(《汉书·五行志》)
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永始四年(前13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夏四月,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汉书·平帝记》)
后汉世祖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旱。(《后汉书·五行志》)
后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五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六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冬,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八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八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夏,旱。(《后汉书·五行志》)
后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京都旱。(《后汉书·五行志》)
后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郡国十四旱。(《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永元十五年(103年),洛阳郡国二十二并旱,或伤稼(《后汉书·五行志》《古今注》)
后汉安帝永初六年(112年)夏,旱。(《后汉书·五行志》)
后汉永初元年(107年),郡国八旱。(《后汉书·五行志》)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大旱。(《晋书·五行志》)
太和五年(231年)三月,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晋书·五行志》)
齐王正始元年(240年)二月,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不雨。(《晋书·五行志》
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晋书·五行志》)
吴孙亮五凤二年(255年),大旱,百姓饥。(《晋书·五行志》)
吴会稽王五凤二年(255年),大旱。(《三国志》卷48)
孙皓宝鼎元年(266年),春夏旱。(《晋书·五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