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坐公交车回家,无聊之中想到了公交车的种种被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堵塞交通,比如抢了出租车的生意,比如每年花掉财政一大笔钱,等等等等,那为什么政府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公交事业呢?
首先想想没有公交车的情况吧,如果只有出租车,那按照成本决定价格来考量,出租车的成本同公交车不是同日而语的,所以如果出门只能选择乘坐出租车的话,行路人的交通成本就大大增加了,这样对于基数相当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活动范围就会大大缩小,引起的连带效应当然会有很多,比如,北城的人可能就不会到南城去买东西,南城的人也不可能在北城找工作,经济发展自然遇到瓶颈。
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开展公交事业这样一个方法呢?想想其实还是有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比如,沃尔玛会开出免费班车接送消费者,有的公司也会自己有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但,这样的方式却没有公交效率高,一个商场不可能把班车开到所有地方来接送消费者买东西,同样公司的班车也只有上下班的时候有用,平时大部分时间在闲置,所以这些方式现在正在逐渐萎缩,渐渐的都难得一见了。
大家再想想公交特别发达的情况,就拿北京做比吧,一条公交线路恨不得能纵贯南北,横跨东西,你想到哪里,倒几次车总能到达。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住处同单位之间需要坐车一个多小时,甚至更多,一天花在车上的时间大概就有三小时左右,对生命是多大的浪费啊!
这个问题为什么同公交发达相关呢?因为人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等,在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交通问题往往被放在比较靠后的优先级考虑,如果能找到一个薪水高又颇具发展前景的工作,即使离家很远,大多数人也会接受的。
但正是这样,在大城市中就造成了无效率,特别是对高素质的人才,其效用/时间越是高,就会有越大的浪费。
再讨论一下公交事业到底需要谁来买单的问题。公交事业受益的是各种商业实体及个人,买单的自然是他们,具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行的税收的方式,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钱来兴办公交事业,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一刀切,不管大家对于公交事业的使用量而负担相同的费用;一种是根据使用者的使用情况来收税,这种方式更加公平,但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政府当然不愿意了呵呵。
那有人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公交的发展,应该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扩大的,到底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公交的发展,还是公交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呢?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但事实上,公交与城市规模,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如何解释呢,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历史就明了了。追溯到封建社会,当时的大都市,与现在的城市相比,规模上是没办法同日而语的。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问题,从蒸气机到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并降低了花在交通上的时间*财富成本,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所以现在的城市,有了便利交通的支持,就可以极大地扩大规模,但随着这样的扩大,时间和财富两个成本中,财富成本的增长曲线较为平缓,但时间成本的增长曲线却会急剧上升,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时间和财富两个成本,对于个体消费者,对应的是效率和收入两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中低收入的人群,相对来说对财富成本比较敏感一些,而效率较高的人,则对时间成本更加敏感。
根据这样来推断,在先有运输技术的限制下,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会达到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从居住区到工作地点的极限可承受距离。
当然,现实中,居住区是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的,所以一个城市的规模会是各个居住区的极限发展距离之和,不过,拿北京来做比,对于居住在北四环边上的人,南五环可能就已经超出了他的极限距离,也就是,虽然都在北京,那里并不是他活动的范围,也就相当于是另外一个城市了。
又冒出很多想法,不过还是暂时告一段落吧,否则一直联想下去没有止境了就呵呵。
不过还是先把结论放在这儿吧,有兴趣可以交流一下:由于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是不一样的,那么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的公司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招募员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实行分时上班制,就可以有效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