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806 3
2011-03-30

谈布雷顿森林体系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解体



从百度和图书馆找了一些相关资料,读完,希望可以用一种更通俗的方式来谈谈自己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看法。下面的文字可能并不符合一片正规的论文格式,仅为个人观点。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背景分析

时势造英才,这话体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下称“小布”)的出生上正合适。一战和二战之间的二十几年,国际货币体系呈现一派“不和谐”的局面,各国的货币争相贬值,试图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正所谓你的苦痛就是我的快乐嘛。二战之后,山姆大叔的经济取得质的飞跃,一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美元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得以扩张和稳定。在这一背景下,盟主提议开一个各“帮派”的武林大会,19447月,44个“帮派”的经济代表团聚集在“盟主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194512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帮派”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小布光荣诞生了。同一时期诞生的还有被称为三大护法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三名护法维护着小布的健康成长,自此,国际货币体系来开了崭新的一页。

小布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可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全新货币体系。实际上,在“小布”出生之前还存在过其他的货币体系,由于各自的缺陷,沦为历史这辆滚滚马车向前的绊脚石,而被淘汰。其中,以金本位(以下称“小金”)最富盛名。“小金”是个三胞胎,分别叫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金属,自古就是财富和权利的代表。记忆里,隔壁家叔叔一到夏天喜欢挺着硕大啤酒肚,在巷子里晃悠,脖子上挂着麻绳粗金项链,在阳光下,闪耀,是一种财富的炫耀。
    盛行于1880—1914年间的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黄金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一战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换的纸币,禁止黄金的自由输出,老大也就“寿终正寝”了。随后,老二,和老三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只是这个舞台发展的迅速,对演员的素质要求也水涨船高,新旧更替不可避免,但其重要性却未遭人否决。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第二,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我们经常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将打开一扇窗。“小布”顺应当时国际局面诞生了。
说到这儿,大家对“小布”可能还没有一个很全面的理解,我结合从百度上搜集到的四万字资料,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他做了如下的比喻。
二.我理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我把“小布”概括为“一棵大树,两个支柱,三个护法;一个难题,两次大战,三段时期”。下面我一一解释。
“一棵大树”,它可不是一棵普通的大树,它是一棵挂满黄金的“摇钱树”,试想一群需要大量资本创业的年轻人,在路上看见一棵挂满黄金的摇钱树,天啊,天上掉馅饼啊,那还不一窝蜂的猛冲过去,一顿乱摇,恨不得把树上所有的金子都摇下来。
其实这棵大树就是指美国,新货币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就是把美国变为了一棵挂满黄金的摇钱树,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试想一棵摇钱树到哪都是关注的焦点啊)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你应该也能想象无数双手握着这颗摇钱树使劲的晃动,黄金掉落一地的场景吧可是长出的黄金一瞬间迅速落地,要长出新的金子,却还需要一个生命周期,长期下去,这棵树必将疲惫,再强大的树也受不了这般折腾啊。于是人们对持有美元的信心受到冲击,出现了“美元危机”。
“两个支柱”是指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小布”是个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体现出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某种程度上,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它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实际上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即必须牺牲这棵大树,可是大树也需要欣欣向荣的成长壮大,这就形成了我们后面要讨论的一个悖论。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我们在上文说过。摇钱树上的金子有限,一旦出现黄金需求大于供给,那么美国这棵大树将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最后,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当个人利益受到影响,这也就逼迫美国放弃货币体系,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尼克森冲击”的事件。
“三个护法”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IMF)、国际建设发展银行(IBRD,后改称世界银行),以及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后改称世界贸易组织,WTO)
其中,IMF最基本的任务是在一个国家收支平衡发生困难时提供贷款,帮助解决短期外汇流动性短缺。这些贷款并非援助,而是需要偿还本息。与此相反,世界银行是以支持成员国家发展建设为目的,可以给发展中国家或贫穷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或援助。从这个意义上说,IMF更像一个银行,而世界银行更像一个基金。关贸总协定是为了鼓励自由贸易而设立的一系列规则,不是一个组织。直到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它才成为一个组织,有比较严格的解决争端机制和执行机制。很明显,“三个护法”都是极力维护上面两个支柱得以实行,缓解各种危机和利益冲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30 19:35:35
说完“小布”的几个基本要素,我们在来进行近一步分析。
        “一个难题”,我们都知道,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即美国这棵摇钱树在掉下金子和重新长出金子这个过程中产生无法调和的难题,这也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悖论,成为“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从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固定价格脱钩的“尼克松震荡”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开始瓦解。直到今天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也没有解决好“特里芬难题”。
        “两次大战”即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小布的发展划分为“三段时期”,即孕育,诞生成长,衰退灭亡。
        “孕育期”,上文提过,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的金本位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随之告终。即世界正需要一个更迎合且能调节各国利益需求的货币制度,这也为“小布”的孕育创造了时机。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诞生成长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战争期同遭受了巨大创伤,经济实力大为下降,而美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为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可是“特里芬难题”却迎面而来,它的本质含义概括起来就是: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这一难题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就已存在,只不过在布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典型罢了。自1945年开始,在美元体系下,整个世界可以被刻画为“中心”(美国)和“外围”(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结构。但从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第一次美元危机5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爆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当中,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面对这样的局势,黄金总库是不可能应付的了的)黄金总库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8国成立于1961年10月)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能再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在自由市场上供应黄金,即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但是,各国**和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自由市场上的金价与黄金官价不发生联系了,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双价制”。(与此同时,美国与原黄金总库成员国达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克制提取黄金协议”,各国同意原则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国大量兑换黄金,以减轻美国兑现黄金的压力。)这都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陷入十分虚弱的境地(1968年底,美国占有西方世界的黄金总量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5%)。
  “衰退灭亡期”,尼克松**为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减缓美元暴跌、大量黄金外涌的危机,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对外采取了两项措施: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从而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股价普遍下跌,严重损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美国**的这一决定对日本的影响最为严重,故被日本金融界称之为“尼克松冲击”。“小布”随之推出了历史舞台。
三.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小布”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界限是狭隘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小布”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此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小布”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础。其次,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再次,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最后,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这种种迹象都预示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长久地存在,它必将会被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制度所替代。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欧洲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郎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也就难怪像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的货币体系制度要走向崩溃。)
        “小布”的崩溃表明,以黄金为基础的单一储备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单一储备货币国需要在维持国内均衡和为世界提供流动性之间权衡,其选择的结果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以黄金这一单一商品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础,虽然有短期稳定的优点,但在黄金产量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终究将因金价本身无法稳定而使货币体系走向混乱与崩溃。
        自1945年开始,在美元体系下,整个世界可以被刻画为“中心”(美国)和“外围”(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结构。在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混沌(日本和德国的崛起一度使得中心的概念有些模糊),世界似乎又回到了起点,美元本位又进一步得以确立,当今的欧洲和日本其实与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一样,都是在不同层次为美国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外围国。这样一种格局意味着这些外围国的货币要保持稳定就必须寻求一个“名义锚(anchor)”。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各经济体的货币坚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成为一种现实而无奈的选择。此外,所有对美贸易出超国都不希望看到美国经济或美元遭受重创,谁也不敢贸然行动,各国都在进行心理博弈,一旦美元大幅贬值,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体就会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出口暴跌,失业率显著上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将引发全球经济的巨大震荡。因此,这种“刀刃上的平衡”很可能还会维系下去,虽然风险会越来越大。
        像高空走钢丝者,一条不容后退的路,越走越难,不容迟疑,一步,一步,向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19:52:18
万物皆有因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7 10:11:08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都没人赞!!!虽然很老了还是要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