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看到这个标题,就愣了一下。阅读完毕后感觉有点道理。但深入思考后,又感觉有点偏激。中国的大学提倡自我学习,这点是没有错的。如果主观上想要学习,哪里没给你机会。如果想做实验什么的,可以跟着教授做课题;也可以认认真真地参加srtp这类的活动,进行创新研究。在大学里,教授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犹记得刚进学校时,图书馆中有两个书柜上摆满了新生推荐阅读的书籍。学校还安排了新生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主持人选拔、“三好杯”运动赛等等,很多地方都给予了学习的机会。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并没有虚度。
其实,感觉熊丙奇描述的国外的学习生活,有点类似于高中以前的生活。是由外力推动学习,如果不是学习的知识更加先进,不是更注重联系实际,不是更注重考试成绩,我感觉大体上是相同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外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先进的,有其优点。能去外国深造的,一般都是国内的尖子生,连这部分人群都倾向于这种教育方式,因此可见不一般。我认为,这种先进性体现在国外的学校会给予你所需要的一些指引,能够让你明白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能够提供能令你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方式或是途径。我想如果在国内,大学里的教授能够做到这一点,以后的大学生活可能会更加充实一点,能少走点弯路,更快地理解并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