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好说。不过,觉得中国目前最短板的,应该是对一般民众的“经济和社会的理性教育”。
人民群众,普遍地来说,还是缺乏经济理性的。比如~~~~前几年有个老邻居哭着喊着想找关系让她们外地本科毕业的独子毕业进到北京工作;当然是有户口,有正式单位的那种,几经辛苦,终于给办成了。尽管没有得到他们当面的感谢,不过,辗转地,听说老两口(其实也就50多岁)都提前办了退休,卖掉了所有的房产,并向所有亲戚朋友举债N万元;说是随儿子进京生活——听到这些,自然,也是心里高兴的。不过,好像就是今年春节后,听说作父母的,已经辛苦置业下房子了;但因房价实在太高,穷尽其两代人的收入和积蓄,也还是不大可能买下足够宽敞的空间。眼看着儿子谈了对象,要结婚了;而老两口的退休金不过区区几千元/月,在北京,物价逐年高企,食品、医疗、出行以及其他一切消费,更本都不是那几千元能够支撑的——为了不“拖累”刚刚工作几年的儿子,为了不影响儿子和儿媳的生活质量,作父母的只有回到家乡,重新置业,重新构建他/她们的生活,呵呵,这下,对我们这几个受托办事的人骂得就更响了。——其实,人的一生,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段,可能也有20-30年。个人以为,这期间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尤其是住房,居住,工作地这么重要的经济要素的考虑;应该是极为审慎的!以上为例。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个人优势能力和背景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即使毕业顺利安排到北京的事业单位,拥有了名义上的北京人的户籍等所谓具有垄断性某些权利的身份;但事实上,对于一生中大段岁月的生活质量其实没有任何明显的好处,反而,为了能够在这么一个远离家乡的“是非之地”建设起“衣食住行”等最最基本的经济要素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模式,却要付出几代人的价值和财富积累;除非是收入和积蓄来得实在很容易。否则,只能说,这种动辄脱离自身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跨越式”选择,多少是缺乏理性的。
回到LZ的例子。虽然我们目前乡镇一级的领导力结构,还是上面委派或指任的。但不得不说,村一级的农村民-主不知实现了很大的飞跃了!(比之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即使,如此,当地人并不知道如何发展自身的经济社会,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味地邯郸学步,只能是东施效颦!还是那句话:有什么样的人民,便有什么样的ZF。如果连起码的经济和社会理性都不具备,一味地谋求脱离现实的跨越式发展和飞跃,遇到我那个邻居那种进退两难,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就实在怨不得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