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质量的一个简单举措
已有 2873 次阅读 2011-6-17 13:24 |个人分类:杂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项目评审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评审重点、重大、杰青等“大”项目时都会在评审会前将各个申请项目的所有函评意见都会列出,供会评时专家参考。而对于青年、地区和面上等“小”项目,则只是将某个项目的所有评审意见打包发给申请人,作为评审人员很难获悉自己参评的项目的其他评审意见。当然,在会评时作为咨询委员和部分专家可能会看到,但对于量大面广的函评专家则很难做到。这就可能导致大家“一评了之”,并不知道自己的评审意见是否反映了实际情况,也很难定位自己在所有评审意见中的情况。
我参与的一些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评审,一般会将所有函评意见发送给每位函评专家,而不只是发给申请人,因为同行评议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评审专家反思其评审意见并通过相互比较学习如何做好同行评议。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发送函评意见是参照国际学术期刊的一般做法,将所有函评意见发送给每位函评专家,促进评审专家反思其评审意见,并通过相互比较学习和提高同行评议。此外,虽然函评是匿名的,但通过建立声誉机制,完全可以避免“瞎评”和不负责任的评审。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参与函评的新手从老专家那里学习如何撰写评审意见,等于产生了一种自动学习的机制。笔者参与国际期刊和会议的论文评审时,就是通过阅读同一篇论文的其他学者的评价而学习并提高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看到自己的评审意见是否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也才能知道自己是否使用了适当的口气和措辞,避免伤害申请人。
笔者了解科学基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学部和学科处,随着科学基金预算和项目申请量的逐年大幅提升,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转。但如果通过合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发送和保密处理,不存在任何工作量的增加问题。而且通过这种举措,加强对函评专家的相互学习并形成无形压力,反而有可能提高评审质量并减少评审无效造成的重新指派问题,等于降低了工作量。
当然,这种机制设计仍然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目前评审压力巨大、评审专家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激发评审热情并提高评审质量,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通过一些小地方的改进,或许有助于大问题的逐步解决。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9672&do=blog&id=4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