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博
19308 95
2011-06-20
其实我自己对上财和田国强的改革很欣赏。在上海这个地方,我感觉大部分学校都在吃老本,主动愿意改革的很少。上海交大算是走在改革前列的,但也只能通过花大钱单独建立一个类似体制外的高金学院,而无法触动安泰管院的深层结构。但是让人佩服的是交大始终坚持了对博士毕业的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所以交大毕业的博士质量在上海经管类科系中绝对算一流。复旦管院的陆院长做的不错,但是相比起来经院就差的太远了。袁院长的管理能力比较差,经院在管院和其他学校的改革压力下始终扭扭捏捏。华师大那更不要提了,陈彪如死后,中青年教师出现了断层,一代不如一代,老本都挥霍完了,就好比一个股票已经跌到谷底还在盘整。只要你去看看华师大商学院和金融统计学院的师资,就不要近期对华师大经管学科重现辉煌报太大期望。上财的谈校长则改革的力度很大,值得赞扬。
  而上财各个学院里面又属经院田国强院长最有魄力。但是推行了改革那么多年,投入是巨大的。引进海龟的薪水在国内已经非常好,在国际上也不算太差。但是产出是很小的。国际的一流期刊发不了几篇,国内的也发不了(当然有可能别人目标就是只对准国际)。既没有在理论创新上有所作为,也没能对中国的实际经济改革提出什么有用的对策。现在大家发现,大部分海龟固然有广阔的视野、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利的英语,但是就是不生蛋。理论上不行,为实践出招还是不行。
  我觉得近几年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会深刻反思海归的作用,最终大家还是会达成共识,要以能力来评判人,而不是因为海龟身份就给你高薪高官,不但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还对国内的土鳖形成挤出效应。所以,我感觉如果上财的海龟再不出成果,恐怕他们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真快要到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20 12:09:12
学习一下,补习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12:11:38
LZ这就是一种浮躁的心理,要求每个人都出成果,都出快多好省地出成果,那种欧美学者累10年甚至数10年之力才发一篇论文的精神在哪里?有木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12:19:58
首先告诉楼主一点,上财的经院的海龟是不会去发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的,
不是他们发不了
而是因为他们签的常任轨合同就是6年内发国际顶级刊物才能拿到终身教职
发经济研究根本不算数的
所以,说到底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

至于你说的低产出,我只能说,学术研究没办法浮躁,确实需要多年的坚持才能形成规模产出
而高投入的问题,也要看你怎么理解了
比如江西的南昌大学,教师月薪3K都不到,整个学校搞新校区欠了十几个亿的债,还把钱花在修建天价豪华校门了,难道不是更大的浪费?
同样,上海交大和华师大在闵行修了那么大一个校区,修了那么多新楼,银行贷款是多少亿?
上财只不过把其他学校拿来搞基础设施和形象工程的钱花在软件建设方面了
它既没修豪华校门,也没跟风去大学城搞新校区,整个学校规模不大,三个校区相当于三所中学并在一起

说实话,上海交大和华师大把建新校区的钱省下5%,估计就能让几百上千的青年教师安居乐业了、创造出更大研究成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12:20:58
在现在这种评价体制下,你不出成果还能继续呆下去么?那就不要在高校呆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0 12:33:25
thompson 发表于 2011-6-20 12:03
其实我自己对上财和田国强的改革很欣赏。在上海这个地方,我感觉大部分学校都在吃老本,主动愿意改革的很少。上海交大算是走在改革前列的,但也只能通过花大钱单独建立一个类似体制外的高金学院,而无法触动安泰管院的深层结构。但是让人佩服的是交大始终坚持了对博士毕业的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所以交大毕业的博士质量在上海经管类科系中绝对算一流。复旦管院的陆院长做的不错,但是相比起来经院就差的太远了。袁院长的管理能力比较差,经院在管院和其他学校的改革压力下始终扭扭捏捏。华师大那更不要提了,陈彪如死后,中青年教师出现了断层,一代不如一代,老本都挥霍完了,就好比一个股票已经跌到谷底还在盘整。只要你去看看华师大商学院和金融统计学院的师资,就不要近期对华师大经管学科重现辉煌报太大期望。上财的谈校长则改革的力度很大,值得赞扬。
  而上财各个学院里面又属经院田国强院长最有魄力。但是推行了改革那么多年,投入是巨大的。引进海龟的薪水在国内已经非常好,在国际上也不算太差。但是产出是很小的。国际的一流期刊发不了几篇,国内的也发不了(当然有可能别人目标就是只对准国际)。既没有在理论创新上有所作为,也没能对中国的实际经济改革提出什么有用的对策。现在大家发现,大部分海龟固然有广阔的视野、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利的英语,但是就是不生蛋。理论上不行,为实践出招还是不行。
  我觉得近几年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会深刻反思海归的作用,最终大家还是会达成共识,要以能力来评判人,而不是因为海龟身份就给你高薪高官,不但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还对国内的土鳖形成挤出效应。所以,我感觉如果上财的海龟再不出成果,恐怕他们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真快要到头了。
  像你这么急功近利  那就完蛋了  

  去看看国内那些本土的学者 如果愿意刷论文   可以在国内的期刊上发很多文章 但是一点含金量也没有

   国外大学牛就牛在有耐心给教授条件给教授时间   5年一聘 哪怕你只有一篇文章  甚至一篇也没有 但是确实已经有了学术进展

  纳什一辈子发的文章好像不到5篇   最近的印度籍数学家在法国一所大学7年没出成果 一出就惊人

   你能发出这样的感想 大概也是被国内论文唯数量论思想**的受害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