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LLF 发表于 2011-8-8 15:04 
请你先用妇炎洁洗洗嘴,再来论坛上发言,你连小学生的修养都没有还来人大混
您还好意思回帖啊!看您注册的时间,在论坛里也混了那么多年了,说句话咋还用“吹牛逼”这词呢?要不是你,昨天我也不会发出那么肮脏的言论。都说言为心声,妇炎洁这种东西您用着很有经验吧?啥他妈是修养?如果你有修养,那么,有修养的人就是发表言论不按事实,只知挑拨离间,说句话也要用"吹牛逼"这词的人。最后,请你下次发帖的时候先查明事实,免得连累你的亲人。
(记者调查)政府回应:立碑不是出于经济考虑,除“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外还有“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碑
  31日下午,“中国网事”记者赶到黑龙江省方正县进行采访。据方正县常务副县长洪振国介绍,这次方正县投资50万元一共建了两个碑,一个是“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另一个是“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并已经得到国家外交部的允许。
  方正县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伟新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为达到长期占有野心不断向中国东北地区派遣开拓团民,实行殖民统治。
  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专家介绍,日本“开拓团”向中国移民始于1905年,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移民人数不断扩大。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在中国东北十余年的殖民统治中,除农业移民外,还有政治移民、工业移民、商业移民、文化移民等,总人数达百万以上。
  王伟新介绍说,日本战败宣布投降后,尚在东北的各开拓团老人、妇女和儿童纷纷结队出走,寻找回国途径,当时部分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县,人数达1.5万人。因长途跋涉、体力耗尽,加上传染病流行,开拓团民纷纷倒毙,死亡人数超5000人,其尸骨被方正人民收集起来合葬在现在的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部分开拓团民辗转回国,但仍有4500多名日本妇女和儿童滞留方正县,方正人民则"以德报怨"收养和照顾了这些开拓团民,方正县逐渐演变成黑龙江省华人华侨和归侨侨眷人数最多的县。
  洪振国否认了方正县立碑的举动是出于经济方面考虑的说法。他说,方正县的“中日友好园林”每年都有日本人来参观扫墓。政府通过立碑,一方面是让来参观的日本人可以找到养父母的名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中日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胸怀,我们是带着反省历史、祈愿和平的想法立碑的。
  (事件进展)“开拓团”成员姓名搜集工作已停止,政府将继续加强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洪振国说,立碑主要是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个见证,将名字刻上去也是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胸怀,提醒后人要和平。目前,方正县已经停止继续调查“开拓团”成员姓名的工作,因为政府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做这个事情,能够起到警示和教育意义即可。
  王伟新表示,“开拓团”不等同于日本军队,他们是侵略者,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上并没有日本军人的名字,搜集的都是“开拓团”的逝者。
  洪振国说,把开拓团民亡者的名字刻在碑上,是要让来参观的日本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埋在这里,知道他们既是侵略者又是受害者。今后方正县将继续利用好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中日人民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县政府为开拓团立碑引质疑
  之前有网友爆料称,黑龙江省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元为侵华日本满洲开拓团死者树碑,1500万为开拓团拍电视剧立传,规定街头牌匾必须标有日文,不服从的要罚五千元,罚款由工商执行。
  此事一经在网上曝光,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后经核实,当地确实建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等两座碑。对此,更多的国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当地不应立此碑,有伤民族感情。
  事件曝出后,方正县常务副县长洪振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之所以立此碑,是为了教育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据洪振国介绍,方正县内有一处日本人公墓,后来又在其相邻处由方正日本遗孤建了一处中国养父母公墓。在两处公墓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中日友好园林。
  今年方正同时为两处公墓设立了名录碑,分别称为“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和“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
  洪振国说:“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方正这样的两座公墓,反映了方正县在抗战结束时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我们设立这两面名录碑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感受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情怀,牢牢汲取历史教训,永远珍惜世界和平。”
@余戈-松山战役笔记:方正县的历史记忆有两部分:其一,是被“开拓团”残害的血泪史,代表具象为“挑灶沟”;其二,是慈悲收留4500名日本弃妇与孤儿,结成特殊亲缘的历史,代表具象为“内陆侨乡”。
  但是,方正县的官员们对历史作了选择性记忆和功利性认知,终于丧失了起码的历史。
为公墓设立了“名录墙”
  据洪振国介绍,方正县内有一处日本人公墓,后来又在其相邻处由方正日本遗孤建了一处中国养父母公墓。在两处公墓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中日友好园林。今年方正同时为两处公墓设立了名录墙,分称“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和“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细心的人可以看出,“亡者”和“逝者”,在用字上的差别是经过考虑的。
  洪振国说,两面名录墙的正面都刻有序言,背面是名录。读一读序言,对全面了解设立名录墙的背景和初衷是有帮助的。
  网民热议的“为日本人立碑”,指的是为日本开拓团民中的亡者设立的名录墙,序言全文如下: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开拓团民15000余人集结方正,欲取道回国。因饥寒流疾,有5000余人殁于荒郊野外,简而掩埋。其间历经近二十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尸骨散落于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将其集整。196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建设‘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将尸骨埋于墓中。1984年,‘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迁移至此。墓中亡者多无姓名,经各方努力,搜集部分,故今将墓中亡者姓名刻录,一为告之日本后人,其先人长眠于此,勿以忘之;二为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乃人性之根本;三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反思战争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贵。故立此名录,以警世人。”
  同时设立的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墙的序言则如下:
  “1945年秋冬之际,日本开拓团民罹受战败之因,撤离方正,多有幼童弃于此处,沦为遗孤,其羸弱之体难抵饥寒露宿之势。方正父老不以其为敌国之后而漠然,而以炎黄传承之礼拯救其于水火。经年数月,含辛茹苦,胜若己出,穷己所能抚其成长,并忍生离之痛送其回扶桑故里。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有遗孤远藤勇建立中国养父母公墓,以彰养育之恩,天地难酬之情。为彰表养父母养育之功,尽显其不计怨恨之德,故将养父母名字刻录其上,流芳于世,以育后人。”
  “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洪振国说,“方正这样的两座公墓,在全国其它地方可能都是不会有的。它反映了方正县在抗战结束时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我们设立这两面名录墙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加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更加痛切地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牢牢汲取历史教训,永远珍惜世界和平。”
  方正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博大情怀
  洪振国具体介绍了上述这段历史。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达到永霸“满州”的目的,派遣开拓团到我国东北落户屯田。尽管开拓团与日本军队有一定区别,但是同样做为侵略者,在侵华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时在方正县的开拓团有四个,2000多人。1945年“八?一五”日本战败后,东北各地的日本开拓团开始大批撤退回国。除方正本地的开拓团民外,佳木斯、鸡西、鹤岗等地共1.5万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县伊汉通乡开拓团本部,寻求回国途径。其中有一部分开拓团民辗转回日外,还有许多人由于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殆尽,传染病流行和寒冬降临而倒毙,死者超过5000人。日本开拓团剩下的4500多人,大多为妇女和儿童,处境极为艰难。善良的方正县老百姓掩埋了已经死去的开拓团民,并收留了当时生活毫无着落的儿童和妇女,形成了中日组合的一些特殊家庭。许多日本遗孤都是在长大后才逐步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日本开拓团民尸骨的埋葬地建立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后来,同样性质的鸡西麻山地区开拓团民尸骨也迁移到了现在的日本人公墓。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方正县的不少日本遗孤相继回到日本。这些人对方正县始终怀有强烈的感恩之心。1995年,日本遗孤远藤勇出资修建了中国养父母公墓。
  洪振国说,由于方正县的这段特殊历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来方正访问的日本政府和民间团组多达20余个。许多来访的日本人被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忏悔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在参观日本人公墓时,现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忏悔,并把自己创造的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中国农民,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不少日本团组在参观日本人公墓之后,还主动要求到方正的抗联英烈纪念地、革命烈士陵园等参观瞻仰、敬献花圈。在双方开展的中小学生交流互访活动中,每年都有几十名日本中小学生来到方正,中日友好园林特别是其中的日本人公墓和中日养父母公墓成为了向日本中小学生进行反法西斯主义警示教育和展示中国民族博大胸怀的重要场所。
  两处公墓多年来一直未曾标示葬在这里的死者姓名。特别是日本人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5000多具尸骨的身份姓名多无可考,这次列入名录的只是经过核实的229人。
  现在的日本人公墓前有“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和“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两座墓碑,均为几十年前建墓时所立。两座墓碑后为两座水泥结构的圆形坟茔。再后面,就是今年新建的名录墙,229位亡者姓名刻录在墙的背面。洪振国认为,这些日本开拓团民葬身此地,是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恶果。这些人侵略了我们的河山,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主义的牺牲品。标示有据可查的部分死亡者名录,同时标示对日本遗孤有养育大恩的中国养父母名录,使得这两处公墓的历史感更加厚重,“警示后人,珍惜和平”的价值理念表达得更为鲜明。方正的这两处公墓及其名录墙,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如果说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遗址,记录的是日本法西斯对于中华抗日志士惨绝人寰的暴行,那么方正的日本人公墓则揭示了日本法西斯对其本民族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方正的这两座公墓还将永远彰显着中华民族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挖掘红色文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洪振国说:方正人民是善良纯朴的,也是具有强烈抗争斗志和爱国精神的。作为革命老区,作为东北抗联斗争的重要战场,方正县人民在二战期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抗联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县里编制了《方正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得到保护或修复的抗联遗址达30多处。县政府加快了对抗联革命遗址的建设改造,拔付专项资金改造维修革命烈士陵园,建成了占地2万平方米“方正抗联英烈纪念地”,开辟了方正县大罗密河抗联遗址“红色旅游”线路。方正县近年来还先后编辑出版了《方正人民革命斗争史》、《铁胆英魂》、《抗日小英雄何畏》、《深山拓魂》、《抗联军医郑桂珍》、《方正地区人民反满抗日斗争史略》等大量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方正人民反满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
  洪振国说:“由于历史原因,方正县在中日民间交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们要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认真搞好对日交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