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11日本东北特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距今已近5个月,受此次地震影响,中日贸易增速有所下降,尤其是我国自日进口增速滑落较为明显。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日贸易格局与趋势将自此改变?日后两国贸易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前景?本文从数据层面出发,以后危机时代为背景分析大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冲击,并从长远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字:中国,日本,贸易,3·11大地震
自2002年至今,中日贸易逆差总额已逾2000亿美元。中国对日贸易长期存在巨额逆差,2010年中国对日本出口1210.6亿美元,从日本进口1767.1亿美元,对日贸易逆差为556.5亿美元。
一、后危机时代中日贸易遭遇瓶颈期
1. 中日贸易增速缓慢
2006至2010年间,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日贸易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均保持逐年上升态势。与此同时,2010年,进口增速超出出口增速11.3个百分点,进口总额为1767.1亿美元,逆差高达556.5亿美元。
图1:2006-2010年中日贸易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图1趋势可以看出,近年来中日贸易仍然运行在良性稳定的轨道中,然而,其增速低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如图2)。
图2:2006-2010年中日贸易增速与中国外贸增速对比(单位:%)
在过去的10年间,中日贸易平均增长率为14.4%,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总额21.2%左右的增长率,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增速相比也相差甚巨。
2. 中日贸易结构稳中有变
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自2009年起,中国便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截止2011年3月,日本已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具体来说,如表1所示,2011年1季度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394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贸易顺差43.98亿美元,下降75.3%。出口1996.6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401.31亿美元,增长21.8%,占总出口额的20.1%;进口1952.6亿美元,其中自华进口417.4亿美元,增长26.1%。由此可见日本对华进出口在日本整体外贸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1:2011年1季度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 日本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
贸易伙伴 | 金额 | 同比 | 占比 | 贸易伙伴 | 金额 | 同比 | 占比 |
总值 | 199658 | 12.9% | 100% | 总值 | 195260 | 22.8% | 100% |
中国 | 40131 | 21.8% | 20.1% | 中国 | 41740 | 26.1% | 21.4% |
美国 | 29573 | 11.5% | 14.8% | 美国 | 17209 | 8.1% | 8.8% |
韩国 | 16340 | 10.4% | 8.2% | 沙特 | 12350 | 33.4% | 6.3% |
台湾省 | 13144 | 8.3% | 6.6% | 澳大利亚 | 11980 | 31.7% | 6.1% |
香港 | 10088 | 8.1% | 5.1% | 阿联酋 | 9609 | 31.8% | 4.9% |
泰国 | 9073 | 20.9% | 4.5% | 韩国 | 8778 | 41.8% | 4.5% |
新加坡 | 6420 | -0.2% | 3.2% | 印尼 | 8256 | 24.5% | 4.2% |
德国 | 5530 | 20.4% | 2.8% | 马来西亚 | 6928 | 31.6% | 3.6% |
马来西亚 | 4552 | 18.3% | 2.3% | 卡塔尔 | 6402 | 15.7% | 3.3% |
荷兰 | 4442 | 19.2% | 2.2% | 泰国 | 5830 | 25.8% | 3% |
巴拿马 | 4227 | -11.7% | 2.1% | 台湾省 | 5610 | 2.6% | 2.9% |
印尼 | 3767 | 6.4% | 1.9% | 德国 | 5397 | 15% | 2.8% |
澳大利亚 | 3676 | -6.1% | 1.8% | 俄罗斯 | 4599 | 53.3% | 2.4% |
英国 | 3499 | 22.3% | 1.8% | 伊朗 | 3780 | 22.9% | 1.9% |
俄罗斯 | 2929 | 103.8% | 1.5% | 加拿大 | 2893 | 20.8% | 1.5% |
数据来源:日本海关,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1季度,如表2所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为3996.43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328.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占总出口额的8.2%,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1季度对外贸易进口总额为4006.39亿元,其中自日进口为478.64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11.9%,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
表2:2011年1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 中国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
贸易伙伴 | 金额 | 同比 | 占比 | 贸易伙伴 | 金额 | 同比 | 占比 |
总 值 | 399643 | 26.5% | 100% | 总值 | 400639 | 32.6% | 100% |
美国 | 66104 | 21.4% | 16.5% | 日本 | 47864 | 26.3% | 11.9% |
香港 | 57615 | 40.6% | 14.4% | 韩国 | 37073 | 20.7% | 9.3% |
日本 | 32891 | 28.1% | 8.2% | 美国 | 31550 | 33.3% | 7.9% |
韩国 | 19300 | 32.5% | 4.8% | 台湾 | 29548 | 16.2% | 7.4% |
德国 | 16324 | 15.0% | 4.1% | 德国 | 21075 | 32% | 5.3% |
荷兰 | 12126 | 15.5% | 3.0% | 澳大利亚 | 17598 | 45.3% | 4.4% |
印度 | 10538 | 26.4% | 2.6% | 马来西亚 | 13913 | 28.2% | 3.5% |
英国 | 8779 | 12.2% | 2.2% | 沙特 | 11313 | 56.6% | 2.8% |
意大利 | 8632 | 41.3% | 2.2% | 巴西 | 10047 | 71.9% | 2.5% |
新加坡 | 8358 | 6.4% | 2.1% | 泰国 | 9319 | 24.8% | 2.3% |
台湾 | 8073 | 34.4% | 2.0% | 俄罗斯 | 8513 | 25.5% | 2.1% |
俄罗斯 | 7568 | 45.5% | 1.9% | 南非 | 7486 | 172% | 1.9% |
澳大利亚 | 7149 | 28.0% | 1.8% | 印度 | 7090 | 21.9% | 1.8% |
法国 | 6382 | 1.7% | 1.6% | 新加坡 | 6812 | 27% | 1.7% |
印尼 | 6213 | 51.2% | 1.6% | 伊朗 | 6691 | 74.2% | 1.7% |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诚如上文分析指出,由于中日贸易增长率长期低于中国外贸平均增速及中美、中欧贸易增长率,因此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也不断呈现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17%下降为2008年的10.4%。2010年,中日贸易虽然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仍然略低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如图2),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进一步降为10.02%。截至2011年1季度,这个数据继续下降至8.2%,其趋势不容乐观。
当然,无法否认的是目前日本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日本在中国对外出口中的贡献逐年递减。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本土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自日进口高技术含量的芯片、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正逐年减少,因此不难看出,中日贸易在不断成熟化和稳定化的同时也进入了疲劳期和瓶颈期。
二、日本震后贸易顺差骤降近八成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大地震引发了包括海啸在内的一系列灾难,很多沿海工厂被毁,使原本稍有复苏迹象的日本经济蒙受沉重打击,并波及全球贸易市场。
根据日本财务省提供的数据,地震当月,日本贸易顺差骤降78.9%,至1965亿日元,此前市场预计为6454亿日元,出口更是较上年同比下降2.2%,至5.866万亿日元,出现16个月来的首次下降,此前市场预期下降1.1%。这一系列数据客观反映出地震给日本工业与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
1. 核心零配件出口减少冲击全球产业链
3·11地震引发的大面积海啸使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损失惨重,很多沿海工厂被冲毁,电力供应中断,位于东北部的零部件工厂相继停产,全球化的通道将其震波迅速由日本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
日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在过去近30年中,日本陆续将国内制造业装配工厂陆续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工厂变成了只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厂、生产设备厂、研发中心等。因此,核心零部件的缺失势必影响全世界流水线生产,给日本乃至很多跨国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严重干扰。
日本地震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也暴露出现有产业链在某些环节过度依赖个别国家。因此,全球采购的生产模式是否存在缺陷?现有的全球分工是否存在风险?是眼下最该反思的问题。
2. 核辐射对农产品出口影响巨大
除全球制造业在此次地震中经受的震荡外,核辐射对日本农渔产品带来的影响更加长远。地震发生后,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一再升级,东北几省牛奶、蔬菜和海鲜生产遭受重创。随后,世界很多国家相继禁止从日本进口农渔产品,日本国内对于农产品的信任危机也在升级。因此,在日本国内外对农副产品需求产生变化的背景下,日本农产品及海鲜出口额直线下降,进口额则相应增加。由于核泄露事故的后遗问题要相当长时间解决,而被污染的土地短期内也无法彻底清理,因此,日本农渔产品生产贸易将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
三、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格局有影响,但程度有限
1.6月中日贸易额回暖,增速下滑明显
2011年1-2月,中日贸易总额累计488.5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出口197.6亿元,增长22.6%,进口290.9亿元,增长33.5%,中日贸易额占比中国外贸总额9.85%,较去年年底的10.02%进一步降低了0.17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发生3·11地震之前,中日贸易实际上已处于低谷,占比一再缩水。
3·11地震发生后,当月中日贸易季节性增长未见明显变化,出口额扩大49.4亿美元,进口额扩大59.6亿美元(如图3)。随后的三个月,贸易额呈现滑落之势,尤其是进口额从3月的187.71亿美元降至5月的144.59亿美元。6月,中日贸易开始回暖,但进口方面回暖力度与往年同期相比仍显不足,2010年5至6月自日进口额环比增长10.7%,2011年5至6月自日进口额环比增长9.7%——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今年6月进口额仍显疲软。
图3:2011年2-6月中日贸易进口、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增速方面,考虑到春节因素,一般情况下,2月对外贸易额增幅会略低于1月和3月,前3个月增幅应呈现“V”字形走势,今年中美、中欧的贸易数据均系如此。而纵观1-3月中日贸易数据可以发现,3月累计进出口同比增幅为27.1%,低于1-2月中日贸易28.8%的增幅。从图4也可以看出,1-3月中日贸易除出口增速呈现“V”字曲线以外,进出口整体增速与进口增速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进口增幅更是从1月的47.6%降至6月的15.8%。
图4:2011年1-6月中日贸易进口、出口累计增速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我们认为,中日进口增速出现迅速下降趋势,主要因为日本震后食品、零部件等产品受海啸、核辐射影响出口大减,短期内难以迅速恢复。
2. 震后短期效应较为明显
如上文指出,此次地震对全球贸易最直接的冲击便是日本核心零部件出口停滞、减少问题。进入21世纪,全球化分工更加明细,日本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和零部件在全球占据巨大市场份额,同时,此类产品也是中国自日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部分。3·11地震后,电力供应不足开始影响日本的出口制造业,我国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集成电路等受到明显冲击。
由于日本相关产业库存有限,无法保证产品按时按量出口,导致中国一些企业设备零件难以到货,对企业的再生产和产品出口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余震不断袭击日本,中国企业为保证自身产业链的稳定性,势必在有替代品可选择的情况下,尽量避开进口日本生产的零部件并寻找其他相对稳定进口来源。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自日本进口增速出现了迅速放缓态势。
与进口放缓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对日出口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如图4所示,1-3月出口的“V”字曲线与往年基本一致,季节性起伏较为平稳。加之日本震后对于农产品需求的加大,中国对日出口基本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3月起,中国对日出口增速超越进口增速(如图4),暂时有别于长久以来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的整体趋势。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随着日本震后重建与生产逐步恢复,中日长期订单依然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可以预见,3·11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并不具有长期性。特别在我国依然坚持“扩大进口、促进出口动态平衡”的战略方针下,大宗商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力度必将加大。与此同时,日本在今后重建过程中需要大量初级制造产品和机械设备,这将带动我国钢材、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出口日本。日本ZF也可能会反思其能源战略,转而大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从而加大对中国相关下游产品的进口。因此,在未来中国对日贸易格局中,进口高于出口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但贸易逆差有望减小。
3. 中日贸易的长期反思
事实上,目前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发生地震,因为目前来看,地震对于产业的影响仍为短期效应,只要日本依然掌控其产业核心科技,中日贸易的既定格局就不会出现明显变化。那么,正如上文分析所述,在中国与各国贸易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何偏偏中日贸易进入疲倦期?为何日本在中国对外出口中的贡献逐年递减?我们认为,长久以来中日贸易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信任危机。
在中日贸易格局中,中方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2年至2010年的9年间,中方逆差累计达2362.36亿美元,而且逆差呈迅速扩大之势,特别是2010年逆差额高达556亿美元。出现这种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在生产领域内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中国对日本高端零部件进口较多。尽管中日之间的贸易结构正逐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转化,但总体来看,日本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仍占优势,这是导致中方长期对日贸易赤字的结构性原因。解决逆差最直接的办法是增加日本自华进口,中国商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市场,可以推动日本扩大内需,提高最终消费率。然而,长期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在多方面的不信任使这一贸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日本经济陷入“十年萎靡”时期,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实使日本感受到更大压力。我们认为,在这一情况下,中日之间如何打破信任僵局才更显重要。
今年5月,中日韩三国峰会在东京召开,会后三国宣布将在2011年内完成建立自由贸易区(FTA)谈判的官产学联合研究,争取2012年启动谈判,努力在2011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这意味着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研究进度将提早完成,自贸区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站在未来的角度看,一旦自贸区正式建立,中日贸易必将注入新的活力,但目前中日之间仍然存在的贸易冲突,如日方对中国纺织品、农产品的进口限制,都将成为自贸区建设路途中必须跨越的障碍。
因此,我们认为,中日贸易若想在未来几年内跨越目前的瓶颈期,应增强交流沟通,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贸易自由化道路上寻求新的突破,为两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五、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与投资,中国工业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质量上与日本产品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来,我国又大力研发自主创新产品,这使同样以工业品取胜的日本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而针对两国工业产品的摩擦则愈演愈烈。
而事实上,从科技发展速度与两国经济发展程度上说,中日两国并不处于产业链的同一级,即便在部分产品上存在重叠与摩擦,也无法阻碍两国贸易的良好发展。然而,近年来两国相继出台的反自由贸易举措,使中日贸易增速逐年滑落,这不仅对两国经济没有好处,更是在全球贸易自由化道路上的倒退。此次震后,日本在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应积极反思自身在贸易分配资源上存在的不足,借此契机使中日贸易重新回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为两国未来长远可持续的合作提供更加良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