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6-11-28 14:30:00

To winston1986: 我其实是想说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个办法除了在IT行业,不能解决太多问题。我倒是不否认鼓励中小企业大有可为,因为中小企业很多其实并不是大学毕业生弄的。一般还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定人脉和资源之后,比较容易创业。所以,如果国家把重点放在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我认为就是搞错了主要矛盾;我想,针对全社会的减少创业成本的措施会比专门减少大学毕业生创业成本的措施有意义得多。非大学毕业生创业,一样能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

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是一个取舍关系:如果保护,会有很多资源投入科研,可是保护期间相当于赋予知识产权所有者一个垄断的权利,这个时候有个效率的损失;如果不保护,投入科研的资源会不够,但是又没有垄断带来的损失。比如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相当于廉价享用了/或者说提前享用了(廉价到几块一张的盗版光盘的价格)西方先进的IT技术。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廉价的提升生产率的办法。

所以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的技术还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选择不保护,“偷窃”外国技术带来的好处,大于自主研发带来的好处。当然,当技术水平逐渐接近的时候,选择保护就是更好的策略了,因为动态的来看,自主研发的好处会慢慢超过“偷窃”的好处。但是,目前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到底是不是足够接近了,应该出手保护了……这个可以open to debate。

还有,对于一些可以预知的创新和事关公共福利的创新,比如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我们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加以保护,而不一定用专利保护的手段进行,更能保证经济的效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8 16:35: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8 17:28:00

楼上的,我不了解winston1986的智商或者什么的,但是容我插一句:“受过西方教育的”未见得分析和逻辑思维就如何厉害;“土生土长的中国式的”未见得“连事情的整体和局部,主要和次要,内涵和外延都搞不清楚”。即使你说的是总体而非个体,我也不觉得这个观点占得住脚。不知道你是根据什么得关于中西方教育在逻辑和分析问题上的差异的结论。。。

而且,问一句:你是受的哪国教育?(按你的逻辑,如果你受的是中式教育,那你批评人家逻辑不对,对还是不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8 17:33: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8 18:05:00

但据报道:“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等米下锅'。” 是专业的问题,还是大学生的预期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8 18:14:00

就业难,主要是还是供求问题。

供过于求当然会造成困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8 19:46:00

我就是因为在国外受过教育,大一在墨尔本大学,大2在IC,现在读大三,回到墨尔本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DOUBLE MAJOR.

,所以我才更加清楚一个大学生,特别是优秀的大学生,应该要有什么素质.

因为在国外,正如我所读的墨大,都是放养的.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就是自己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我接触到国内很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却正是缺乏这种能力.而对于研究性人才,或者需要兼顾夸学科的领域的时候,这些人就会面临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所需要的技能,就是学习的技能.当你需要策划一个项目,例如考虑一个矿床需要用什么方式去开发,到底适合不适合开发,不单纯是考虑到那个矿床的地质结构,还需要考虑到未来对能源的需要,结合到到你平均的采矿成本,还有运输,原料消耗,一个矿可以踩多久.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很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根本就缺乏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因为会计,审计的学生不懂技术,而工程的学生又不了解成本控制和未来市场需求.但是企业所需要的,确实能两样都能兼顾的人,懂技术,但是要对经济有足够了解.

但是作为工程系的学生,你大学里面不会教你经济,商科的学生,不会教你相关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另外一个,作为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能力确实是很有限,首先大学教的知识永远会比市场所应用的落后,你到一个企业工作之后,特别是刚工作的前两年,又是一个学习时间,除非你一边读书,一边实习. 例如我们的本科,甚至硕士毕业生,刚毕业之后进入一个企业找工作,都会边工作,边被培训,由一个比较熟练和有经验的前辈去带两到三刚进去的大学毕业,让他们更好适应企业,并且减少他们出错,至于小的企业,就基本上你碰上什么不懂,也没有人带你,只有靠自己去学.我在大一去实习的时候,第一个工作是什么,就是帮人家整理资料,准备文件,或者叫我上网找什么资料,甚至帮他们拿文件去销毁.我大3从新找新的实习单位的时候,刚进去工作前两个月,都是对着电脑帮前辈从数据库里面把资料抽出来,把新的资料输入数据库,等我熟悉的这些情况之后,才能学怎么建立分析模型,怎么去收集新的资料,怎么去整理.半年之后我才开始独立的处理一些分析报告.但是我每次回国和一些HR,和企业的管理层交谈希望了解中国就业情况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这样的评价,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这个耐性去完成这个学习过程,或者根本上缺乏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我了解的有局限性,因为主要都是集中在广东和上海,另外就是苏州和杭州.香港那边的这样的情况比较少.

什么叫做局部,什么叫做主要.你自己认为呢,假如那一整批大学生,不改变自己思维的方式,去学会怎么适应企业,市场对这些人才的要求,从根本上就是限制了中国未来的发展. 不可能要市场去适应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只有让他们自己去适应市场,在高端工作应付不了,就把自己期望降下来,去做那些差的工作.这个是中式思维还是西式思维,那你自己认为呢.个人更加认为这样的问题是在于那一大批的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

princemlk你怎么看我是你自己的事情,我门门科拿A,我没有这么搞水平,只是平均分数能达到.至于我所说的,只是想你自己明白,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业,说到底是企业说了算,另外就是关系到一个那批大学生自我的定位问题.那些我没有办法去干涉.至于对于我所说的情况,你自己去问问那些在国外读书和工作过的人,他们的工作是不是像我所说的那样.

或者我忘记总结我所说的话,现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严峻,不是供过于求的问题,或者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产品适应不了市场变化的问题.我不认为大学扩招造成这样的问题,或者说是大学教育所造成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所造成的问题.

至于保护知识产权,可能你们只认为知识产权是只需要在IT方面,但是在重工业,设计,这些方面同样是存在知识产权,或者说,只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必须要的.要不就没有办法能够发展.至于说是个取舍问题,我不认为是这样,假如在短期之内能够提高生产效益,我不否认,但是这样做无疑是杀鸡取蛋,把中国未来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路给砍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8 20:24:00

中国毕业的大学生,和欧洲美国毕业的大学生,个人觉得差别最大的,就是在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适应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01:02:00

另外一个,princemlk.

我觉得看不到根本原因的是你自己本人. 正如这个大学生原本就业问题上,造成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在乎于那一批大学生自己的素质问题,之后他们自己本身却又给自己定位给定错了.

这个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而不是职位的供应不足.

至于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问题,我在另外一篇帖子里面说了,最大的差别是在于淘汰制度上,国外的宽进严出,而中国是宽进宽出.在国外,一个不努力的大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力问题给开除,淘汰到一所比较差的大学,甚至是TAFE之类的职业技术学校.而中国,他们却能够拿到毕业证书.当然,国外也有一些野鸡大学,宽进宽出的.但是他们那些毕业生的就业率必然会很低.

宽进宽出的话,所造成必然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本身素质下降,并且优秀的人才供应不足够.

另外一个,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严峻,很大的责任是应该归咎于学生本身自己,而不是企业,教育制度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总是爱把责任推给大学,国家,政府.我恰恰觉得那一些失业的大学生是不是应该要自我反省一下.有很多素质,都不是大学,硕士,博士所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自己培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15: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01:15:00
招的多,教育资源稀少,僧多粥少,必然有人饿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14:31:00

个人觉得,winston1986说的有些道理,但是“适应能力”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西方的大学生适应能力更强,也就体现在工作上手比较快,自身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成本小,而且节省了企业的培训费用;但是这个差距在以后的工作里慢慢就不那么明显了。 建议用成本来分析这个问题。也就是,中国教育适应市场能力差,增加了毕业生和招人的企业的成本,所以会比相应的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率和层次会低。但是,这也就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而已。 另外,“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所造成的问题” 说得夸张了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19:0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19:0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9 23:00:00

我所说的,只是能够建立在自己所了解的领域,做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对比.并且结合到我所接触到的一些企业的评价.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是必需要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你所指出的是文化方面的因素,我觉得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我和你观念有点不一样,我从来不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会是高等人才,他们只是属于一个普通层次的劳动者,特别在中国现在评判标准严重降低的情况,大学生早就已经不属于高等人才,只是一种普通人才.当然,清华,北大,哈工大,南大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属于高层次人才,毕竟能进入这些大学的人原本就是在国内顶尖的,但是这个定位只适用于这些明牌大学的毕业生,并不适用于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毕业生.

另外我一直强调一个文化问题,我想没有人能够否认,为数很多的一批大学生,他们的工作素质,能力都实在很差,而且由于中国宽进宽出的大学环境里面,让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竞争和适应的能力.我一直认为高等教育必须要实行宽进严出,优秀的大学应该实行严进严出.在这样能够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里面适应一个竞争的环境.另外一个,由于文化的原因,导致中国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甚至缺乏一个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例如道德方面就是最为明显的.

至于你所说的,中国缺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环境,这个我一直很同意.要不是我出国读书干吗.但是这个,我用我爸爸的话,中国进入市场化经济的时间才30年不到,真正市场化的时间应该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逐步开始.这样一个短时间里面形成一个培养气氛,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多人回到国内也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

说回那批失业的大学生,我一直认为,他们应该反思和自我从新定位,应该从低层开始工作,毕竟经过了几个月的选拔,大多数有足够能力的人不再属于这个事业范围里面,而他们应该是是属于被淘汰出来的一部分,也正反映了他们确实从事那些工作的能力.从低曾做起或者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0 16:19:00

看过你以前的帖子..你是个相信能力决定一切的人..当然对个体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是国家面对现在的就业问题..可能更多的要把精力放在教育和就业岗位的创造上..每个人不论学历都要活下去..太多人没工作这个社会相信的就不是能力而是暴力了

========================

嗯,说的很好。把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一概斥之为素质低下不仅毫无道理,而且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毕业生之间在适应工作的能力之上的差异从来都是存在的,以后也是如此。即使大学教育质量提高了,而如果我们当前我在文章所分析的经济结构不改变的话,就业就始终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0 16:26:00
基于对个人能力的分析,只能解释哪个人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但这种分析并不能推论到对整个群体的分析中去。假如社会能为大学生群体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而有200万的毕业上去竞争,那么不管这个群体的素质有多高,或者他们的个人能力都是相同的,都会有100万人找不到工作。对个人能力的分析只能解释谁能成为那个100万当中的一员,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总会有100万人找不到工作。这个原因不能在这个群体内部寻找,而只能到影响这个群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寻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0 16:44:0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0 16:50:00

你的假设是他们能力相同. 但是这个偏偏就不是,而刚好相反,他们之间的能力差异巨大.

这个一整个群体对于他们自身定位的错误.中国的经济结构早就已经在改变了,但是面临的问题确实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适应这个经济结构的改变,适应不了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

你说到大环境里面找原因,这个就跟可笑了.你自己去问一下那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时候,相关的评价吧.把责任都推到社会上.

产品是市场需求不对应,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建议楼主去了解一下,企业,特别是对高端人才需求高的企业,对那些应届毕业生是怎么不满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0 22:29:00

那个princemlk不要和winston1986争论了,winston1986不是弱智一点点,是非常弱智,是不是1986年生的?

princemlk浪费时间讲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没有这个必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0 22:39:00

我很少在这里发回帖,如果winston1986是一个1986年生人,应该花时间去多读点书,先把基本的数学知识学好,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理解别人文章的中的逻辑与论证,搞懂“学无止尽”的道理,始终对自己与别人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要仅仅对别人怀疑而抱残守缺、固执己见。

更不要自己在吹嘘某某学校,我高中大学同学一大半都在国外(全奖),其中两个在MIT,没有见过口气有你这么大的。

你的论点论据缺陷太多,尽是臆想,还偏偏自认为逻辑严密,自大得有些过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0 23:25:00

那楼上的,你自己对比一下你那些在国外拿全奖的毕业生和中国那些失业的大学生素质差距在哪里???

那样你自己就清楚了.

我缺乏常识,还是楼上的缺乏常识,这个不用你去担心.我的教授会去评价,我工作的单位会去给我评价.我基本的数学知识不用你这个人去教我.

尊重别人,对于很多人.这篇文章把整个责任推到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上.

但是到底是素质问题造成企业往高端发展出现问题,还是经济结构让人才没有办法找到工作.这个你能够解释清楚吗?

另外一个,你吹你自己高中同学,那你自己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啊???? 朋友.

我对princemlk 一向尊重.他对中国人才供应的分析我也同意.但是造成这样的成因我却不认同.

那按照你所说的,我缺乏常识.

那企业不段抱怨缺乏高端人才,海外的HR不段通过同学会希望把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挖会中国,而不选择请中国本土的毕业生. 你有能解释这是什么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 00:14:00

日本和韩国的一些数据的时候,都发现这两个国家都是在高等教育成功的大众化之后大概10年,才开始经济结构的转型的.例如日本在60年代期间,人均大学生的水平和现在的中国相对接近,而正是这个基础才能够使日本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的,而美国经济和科技力量真正起飞和领先世界,应该是在2战前后,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经相当于中国现在的水平.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另外,要先具备提升产业结构的条件,例如科技,从业人员素质,到相关的硬件设施的提升,才能够改变产业结构. 而不是产业结构提升之后再去改善硬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 4:09:0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 08:23:00

我比较赞同郑现莉的观点。即就业问题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方面的状况,不对我国的经济现状作出合乎事实的分析是找不到答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 13:26:00

主要问题到底是对大学生需求不足,还是能力不够(或者说,高能力的供给不足),我没看出来两位争出个什么所以然来,也不相信能够争出个所以然来。这种问题非定量不可,说那个更重要不过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何必强求人家和自己想得一样?

另外这个就算争出了结果,主要问题就用100%得精力解决?次要问题就不用解决?

我自己觉得还是把大学培养能力不足看作社会就业的成本才好,这样才有可能用模型来检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 10:23:00

我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一点,但另一点是,如果我们的市场只有一少数几家大公司这个大公司的职业有限,我们这么多大学生只能没有工作,我们讨论的是从社会经济上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说从素质上,在中国到底有多少家公司是觉得中国没人可用,而让许多的职位空着的呢?

中国的内需好像动力不足,而中国像汽车这种东西好像是垄断高价(集团),用美国的钱美1000美元就能买了,可国内要10000美元,还不是好车,这种高价的行业中国有多少?是不是能让国家帮助大学生创业使这些人能把这些高价的利润分一分!

就算把全部不合格的大学生送回学校重新学,学好之后出来,又有多少职位在等待他们呢,中国的公司是有限的,职们有限,而大学生却是一年一年的毕业不少人,难道把大学生都当民工用所有人都有工作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 16:30:00

两位都有道理,只不过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

对于不同主体应该参考的意见就不一样,比如我们大学生,我觉得应该多思考一下winston86的建议,而政府等等。。则相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 20:01:00

我认识一个老的大学生,按你们的说法能力应该是很强的了,可是他学的是铸造专业,他就是因为国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工作,你可以说是个别!

国内有许多企业,而在中国的也有许多外资企业,大公司小公司,大公司说中国的大学生NO 不行,我们的从外边找来人才代替!小公司这些职位不会是空着呢吧!所以说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一是方面,但如果外部环境不好你到底能提高多少素质呢?如果这么说中国大学生不行,别的公司的位置就空着,等到我提高了再来,人家也不会等,光说如何提高自己,好像不是一时能提高的,另外中国20%的失业率,中国大学生能力不行,全当民工使,那民工又失业了,我们的国家就要动荡了,不是吗?作为个人提高自己能力是一方面,作为国家要为百姓造福,不能说让恐龙适应没吃的条件,如果人自然真是有这么大的能力的话,我们人类永远不会灭亡,我们不怕打核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 20:22:00
对于个体来说,如果在大学里面能够好好学习,努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他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相当于别的同学高一些,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是每个同学都应该努力这样做的。但问题是,今天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到大学生素质低下却是错误的,至少是极其片面的,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 21:20:00
恶性竞争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01:34:00

建议楼主先看看60年代日本的经济数据.再对比一下70年代的巴西和阿根廷. 关于大学生比例和就业,还有科技产业的数据.另外麦肯锡最近对中国私有科技企业做的研究报告.

另外一个,楼主认为大学生就单纯应用在研究方面这根本就是错误.任何一个国家,应用在研究方面的大学生人数,又有多少呢?? 就算是美国,也不到6%.而相关技术应用,金融等方面却是占很大比例.另外给你一个数据吧,美国大学生中,只有大概40%的人能够胜任金融,工程,这些你认为大学生应该进入的行业.而这些行业,正是你所认为大学生应该做的工作.

例如中国读工程和读理科的人数,占大学生比例有多少呢?

另外一个,中国的大学体系,多次说,根本就不完善.宽进宽出的环境.而在国外,基本大学基本淘汰率是30%,这个是康奈尔,墨大,IC这样大学的淘汰率,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能够在4年里面毕业.这样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而中国的淘汰率呢,也就只有1%不到.假如按照一个30%的淘汰律去算,中国的大学生失业情况也根本不算怎么严重,因为这批人根本不应该拿到大学文凭. 为什么国外,美国,澳洲,欧洲这些国家的大学生好找工作,却不去留意这些国家大学淘汰率都是在30%左右,德国的更好,几乎达到40%,是全世界最高的.就算哈佛,MIT这些大学,也有接近10%的淘汰率.

企业方面我已经不想再说了,很明显看出楼主接触企业方面很少,建议楼主看看现在中国科技类私有企业的收益率,达到16%.而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在300万左右,还不包含金融,贸易等方面.这个不是有效需求,希望你理解人才缺口的含义.就是说,在没有这样的供应时候,这个是缺口,而且找不到代替品.对于企业,假如有这样的人,就会请,没有的话,就只是一个需求. 不合适的,放100人去也没有用.

我不单纯归咎也学生素质底下,毕竟这个是教育体制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01:55:00

更正一下

技类私有企业的收益率,达到16%.是美国,中国的是12.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03:37:00

楼上的.你把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素质问题.

这个似乎有点过分,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像你那样有那么好条件,接受这么好教育.能有你那样教育的,就更加少.不要用你对你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大学生,起码他们都完成了4年的学业,他们也有付出过时间和心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