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也有不少弃读者
像王亮和陈奇一样弃学的新生,并不在少数。
据了解,去年,武汉大学有63名新生弃学。今年,该校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虽未透露具体数字,但表示情况与去年差不多。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有约60名新生弃学,与去年情况相似;武汉理工大学弃学者约20人,另有几名新生虽然已经报到,但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或身体原因,正在办理退学或休学手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都有近30名新生弃学。
除了部属高校,记者还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不同层次的高校。
记者发现,以上学校的新生报到率,部属高校均高于99%,省属二本高校为98%左右,三本高校为97%左右,四批专科学校则为90%左右。
复读留学乃弃学主因
复读、留学——正如上述案例,是新生弃学的两大主因。
去年,武汉大学对弃学的63名学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除9人因联系方式变更无法联系外,其他54人中,明确表示要出国留学的14人,明确表示专业不对口而复读的不到10人,其他未说明弃学原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办主任王建荣表示,弃学者中,以专业不理想再复读的为主。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就业处跟踪调查发现,除了复读、留学外,还有少量学生因参军、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弃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属高校招办老师介绍,大学扩招前,该校几乎没有弃学现象,即使有极个别学生弃学,也多是由于身体原因。总体上看,近年来,弃学的新生数量有增多趋势。
弃学是高等教育损失
对于弃学现象,接受采访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弃学学生应在录取之前就选择放弃,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其他学生;也有人认为,弃学代表着选择的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无论站在弃学者的角度还是高校的角度,弃学都是高等教育的损失。其他国家也存在弃学或退学现象,但很多国外高校不是一年一度的集中计划录取,也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籍计划管理,学生可自由申请入学,也可自由申请转学。如果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每个学生可多次选择,每所大学可多次录取,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就将建立。在这种制度下,大学成为办学竞争的主体,既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也会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教育服务、吸引并留住学生的自觉性。